闻人姓基本介绍
闻人姓复姓名称
闻人闻人姓读音
wén rén(ㄨㄣˊ ㄖㄣˊ)]闻人姓姓氏源流
闻人姓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少正氏,属于以世称名号为氏。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五霸争雄,大国兼并小国,奴隶起义反抗奴隶主的压迫和剥削等激烈的阶级斗争,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序幕。传说,到了春秋晚期,鲁国的孔子和少正卯两个人都在开班讲学: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说,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奴隶主阶级“礼治”的奴隶社会;而以少正卯为代表的法家学说,主张变法革新,建立新兴地主阶级法治的封建社会。后来听少正卯讲学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学生也来了一部分,孔门出现了“三盈三虚”,气得孔子大骂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少正卯在讲学中很快成为了当时文人学士公认的“闻人”(名人)。后来,孔子当上了鲁国的司寇,代行宰相职务,传说他给少正卯加上了“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杀了,并把他的尸体示众三天。但少正卯变法革新的进步思想已经传播开了,推动了奴隶制灭亡、封建制兴起的浪潮,成为一代法家先驱。后来,新兴建制地主阶级的杰出代表秦始皇推行法制,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大地,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制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宏然、远近闻名的人,被世人誉为“闻人”,所以在他的后代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闻人”之号为姓氏者,后再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闻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闻人姓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郑国闻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闻邑,春秋时期郑国之地,故址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荥阳市虎牢关一带地区,亦称汜水关、汜水镇。周定王姬瑜二十年(晋景公姬孺十三年,郑襄公姬子坚十八年,公元前587年),晋景公因郑国违盟投靠楚国,大怒之下出兵伐郑国,连续击败郑国军队,夺取了郑国的闻邑,改为晋国的汜邑(今河南汜水),并一度包围郑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后郑国得到了楚军的协助才击退晋军,但闻邑已经收不回来了。失国的原闻邑之郑国人,在成为晋国汜邑之民后,有以故邑“闻邑之人”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到了春秋后期有省文简化为单姓闻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闻人氏、闻氏同宗同源。闻人姓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属于以世称名号为氏。战国时期,鲁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夫,职掌太史,即左丘明,他撰著的《春秋左氏传》流传千古,至今也是人们考证春秋历史的重要史料,因称“古之闻人”、“鲁之君子”。在古代,“闻人”就是专指众所崇敬的名人,世称“闻人”者,在中国历史上寥寥无几。左丘明,约公元前500~前428/408年,一说其姓左,名丘明;一说其复姓左丘,名明;另有一说其姓丘,名明,“左”是“左史”之官职简称,左史重记事;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与孔子晚年同一时代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也是儒家代表之一。左丘明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他根据鲁国以及其他各诸侯国的大量史料,以《春秋》位历史背景,编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并参与编著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中国历史学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左丘明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在这两部重要的著作中较多地反映了“民”的利益和要求。据著名学者刘向所著《别录》佚文的判断,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约与孔子弟子曾参及公孙龙相当,那么左丘明在年龄上应为孔子的孙辈;而据《左传》、《国语》二书对于历史人物的称呼上来看,可知左丘明当逝世于鲁元公姬嘉在位时期,即周考王姬嵬十三年~周威烈王姬午十八年(公元前428~前408年)之间。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就是对士子们十分挑剔的孔子也对这位晚生十分推崇,曾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在左丘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闻人”之名号为姓氏者,称闻人氏,后再有省文简改为单姓闻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闻人氏、闻氏同宗同源。闻人姓得姓始祖
少正卯。据《风俗通》上考证,少正卯 ,鲁之闻人,是闻人氏的祖宗。闻人得姓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其老家鲁国,即今山东省。传说古代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学都叫少正卯,他讲学进,孔子的学生中都有不少人去听讲,他的名声闻名远近,于是文人学士们就给了他一个雅号,叫闻人。闻人的后代将此引以为荣,就以闻人为姓,世代相传,因为只有这个姓,才能令人联想起少正卯当年指点江山,议论古今,意气风发,从学者如流的那种荣耀。而且少正卯与孔子后来矛盾极大,以闻人为姓,大约也是少正卯后代以少正卯的学术思想独树一帜为荣,望族居河内郡(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一带),故闻人氏后人奉少正卯为闻人姓的得姓始祖。闻人姓迁徙分布
闻人氏是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排列在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重排序为第四百十五位。传说春秋时,鲁国有大夫少正卯聚徒讲学,几次将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被众人称为“闻人”,意为赞许其知识渊博、才华出众、闻名于世,后因与孔子政见不一,被当上鲁国司寇的孔子以“危言乱政”的罪名处死,其子孙为继承祖先的达名即以“闻人”为姓。也有一说鲁国大夫左丘明是古之闻人,其后人有以闻人为姓的。闻人氏族人早期主要居住在山东地区,汉、唐时期逐渐西移河南洛阳,五代之后开始南下江苏、浙江等地,并以河南郡为郡望。宋朝以后,闻人氏族人在浙江余姚、金华、嘉定等地有少量分布。今浙江省的宁波市余姚市、杭州市萧山区、嘉兴市、金华市,江苏省宜兴市、无锡市、南通市,湖北省的武汉市,山东省的德州市夏津县,上海市,陕西省,安徽省的六安市、临泉县、太和县、蚌埠市固镇县,台湾省的台中市,美国的旧金山市等地,均有闻人氏族人分布。闻人姓历史名人
闻人姓闻人宏
字君度,浙江省嘉兴人,二十岁人太学读书,大观年间进士,历官通州司法、天台兵曹、宣城知县、常州通判。有才名,善政,人高其德谊。著有《中兴要览》、《周官通解》、《经史旁阐》等。 闻人诠:浙江省余姚人,明朝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学生。闻人诠和王阳明有亲族关系,是同辈,岁数小于王阳明,然在学业上是师生。闻人诠举为进士后,嘉靖年间做了御史官,巡视边疆,在山海关那一带修了近千里的长城。校补有《五经》、《三礼》、《旧唐书》行世。东汉臣。字定卿,沛国(今安徽宿县西北)人。建宁元年(168)十一月以太仆代刘矩为太尉,翌年五月罢。三年(170)四月以太中大夫代郭禧复为太尉,次年三月以日食免。闻人姓闻人敻
南朝宋、齐时将领。祖籍吴兴(今属浙江)。年十七,结客报父仇,为高帝所赏,位至长水校尉。闻人姓闻人滋
南宋藏书家。字茂德。官德兴丞,至进贤令。与陆游曾同在勅局为书籍、文书删定官。精于小学,人称“老儒”。喜留宾客,然而饭菜不过蔬、豆而已。家多蓄书,贮于“南湖草堂”中,并乐于借人。施晋锡曾为作有《南湖草堂记》。闻人姓闻人耆年
南宋针灸学家。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人。行医四五十年,认为“惠而不费者,莫如针灸之术”,又谓“针不易传,凡仓卒救人者,惟艾灼为第一”,因将所集之方,于1226年撰成《备急灸法》。书中载有常见二十二种急证灸法。闻人姓闻人铨
明史学家。余姚(今属浙江)人,字邦正。嘉靖进士。授宝应知县,迁御史,巡视山海关,后为南京提学御史。曾从学外兄王守仁。校刻“五经”、“三礼”、《旧唐书》行世。与订《阳明文录》。官至湖广按察司副使。有《南畿志》六十四卷,采总志、分志之法,开各省通志之先河。另有《东关图》、《芷兰集》等。闻人姓闻人徽音
清才女。余姚(今属浙江省)人。太守闻人氏孙女。生性颖异,能琴善弈,博通书史,工于吟咏。著有《樊谢诗选》、《醉鹤楼诗》并行于世。闻人姓闻人梦吉
元朝人。其父誢曾在王柏门下学习。梦吉受学家庭,手抄《其七经传疏》,闭户10年,洞究奥旨。泰定时在乡里中贡生,被荐为校官,累迁泉州教授。至正中授福建等处儒学提举,辞不赴。闻人姓闻人通汉
字子方,浙江省嘉兴人,汉代学者,官太子舍人、中山中尉,习礼于孟卿,孟卿受礼于后苍。见汉书儒林孟卿传,类稿作“闻人通”,脱“汉”字。其他闻人姓名人有晋大臣闻人?;;宋官吏闻人宏、闻人松,学者闻人祥正、闻人符;明画家闻人益、闻人绍宗等。闻人姓郡望堂号
闻人姓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吴兴郡:周朝始置县,三国时期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取吴国兴盛之意,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东晋朝义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吴兴(今浙江吴兴),当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临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县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一带县地。隋朝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濒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时期亦曾改湖州为吴兴郡。闻人姓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吴兴堂:以望立堂。中山堂:汉朝时有中山中尉闻人通汉。后仓曾说《礼记》数万言,写成著作《后氏曲台记》,后教授给闻人通汉。通汉以太子舍人身份,在石渠阁(阁名,汉入关时所得秦国图籍皆藏于此,汉朝是名儒讲经的地方)讲学。超卓堂:明朝时候,闻人良辅(闻良辅)才能和德行都特别高超。初为监察御史,后来升大理少卿,出使暹罗,权操虎节。“节”是古时出行官员所拿的表示身份的符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水国用龙节。后闻人良辅官至广东按察使。闻人姓家谱文献
浙江余姚闻人氏族宗谱,存卷为祝文、记、序等,卷五系图,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袭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三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凤山街道永丰村闻人氏宗祠、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闻人姓宗祠通用联
闻人姓四言通用联
河南世泽;校经家声。 ——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闻人诠校补《五经》、《三礼》、《旧唐书》行世。 闻鸡起舞;人杰地灵。 ——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闻人复姓“闻人”二字的嵌字联。 集句行世;治礼传家。 ——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史人闻人祥正,著有《集句宫词》等。下联典指汉代名人闻人通汉事典。 名闻北宋; 誉起东宫。 ——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嘉兴人闻人宏,字君度,二十岁人太学读书,大观年间进士,历官通州司法、天台兵曹、宣城知县、常州通判。著有《中兴要览》、《周官通解》、《经史旁阐》等。下联典指西汉沛人闻人通汉,字子方,曾跟从后仓学《礼》。后以太子舍人在宫中石渠阁讲论,官至中山中尉。闻人姓七言通用联
慈孝兼至传名远;德才两全播惠长。 ——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闻人誾,闻人诠之弟,诠尝病危,誾祈死求代,未几誾死。母王氏悲恸欲绝。王守仁曰:“闻人氏慈孝兼至矣!”下联典指宋代常州通判人宏,字君度,嘉兴人。有才名,善政,人高其德谊。闻人姓八言通用联
解周官书,文传南宋;洽后氏礼,誉起东官。 ——佚名撰闻人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闻人宏,著有《周官通解》。下联典指汉·闻人通汉东官太子舍人,习礼于孟卿,孟卿受礼于后苍。闻人姓闻人姓氏略考
简介中国姓氏繁多,其中有一小部分是比较少见的复姓。但和司马、欧阳这些常见的复姓相比,“闻人”这个复姓就更加冷僻了。不过说出来可能吓你一跳,在全宁波市,复姓闻人的市民多达千余人,其中绝大部分都住在余姚。余姚退休法官闻人昆波,近几年一直在研究、考证“闻人”这个复姓。闻人姓孔子诛杀少正卯
“孔子诛杀少正卯”一事是一件悬案,历史上怀疑此事子虚乌有的学者大有人在。又经现代学者的缜密考证,此事为战国末期法家人物的虚构之例说。从史实上辨证,孔子根本没有诛杀少正卯的机会与可能。记载此事较为详细的《尹文子》、《荀子》、《孔子家语》等书,都说孔子当时的官职是“为鲁摄相”、“摄鲁相”、“为鲁司寇”,最后定型为“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孔子曾任鲁司寇,这是无可争辩的史实。但《公羊》有言,“鲁无司寇之卿”,按春秋时周制,列国之卿,都命自周天子,大夫命自诸侯。《韩诗外传》有鲁侯任命孔子为司寇的记载,则其司寇之位不过大夫,未能列为上卿明矣。《吕氏春秋·遇合》称孔子“仅至于鲁司寇”,一个“仅”字可以看出其官职不过如此。至于《史记》中说孔子“由中都宰而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则纯然是无稽之谈。说到“摄鲁相”,叶适《习学记言》认为:按《论语》“……公西赤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然则君在其国,而宗庙出其境而会朝,固皆有相,择能而使,无常官,事毕而止。夹谷之会,孔子与齐人辩争最著……而孔子及子路由此预鲁政矣,故学者讹传以为相鲁也。……后世以虚言为实用,则学者之心术疏矣”。崔述也认为孔子相鲁不过是“相礼”而已,此“相”只是“夹谷之会”一临时官职,类似于今天某些临时会议的主席,事毕即撤销,并非后人心目中权倾天下的“相国”之位。毛奇龄《西河答问》云:“周时无‘相’名官者。上文所云‘相’,乃傧相之相,非卿相之相。且是时季孙以司徒兼冢宰,孔子以异姓平民,骤至司寇,已是异数,岂能代季孙摄行相国之事哉?”故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其官职不过如此而已。“少正卯”又何许人也?王士祯《池北偶谈》中云:“少正卯,其人名卯,而官少正也。当时鲁郑皆有少正之官,列于卿,故子产亦称少正。按《氏族博考》云,以官为氏者,有公正、宗正、少正、正令等。盖卯官少正,其后列国为此官者,子孙因以为氏耳。”唐顺之在《稗编》认为:“鲁有少正卯。谨按《周书·康诰》‘少正案’,‘少正,御事出酒诰’,盖小宰小司徒之类。周制,六官之长曰正,则其贰谓之‘少正’。孔子诛卯,盖其先必因官以少正为氏,不然则少正卯之官尔。”故鲁如有“少正卯”其人,他起码为一世卿或世家子弟,相关记载称其为“乱政大夫”、“鲁之闻人”,则其社会地位至少不比孔子低,甚至还要高一些。另外当时鲁国实际的执政者为三桓,三桓手下又有许多极有权势的家臣。由大权旁落之诸侯国君任命的孔子,怎么可能拥有不经任何请示、不用任何理由,就随意诛杀国之世卿或大夫的权力,还公然暴尸三日以制造恐怖气氛?历史上有“资格”这样做的屈指可数。朱熹在《晦庵集》中认为:“若少正卯之事,则予尝窃疑之。盖《论语》所不载,子思、孟子所不言,虽以《左氏春秋》内外传之诬且驳而犹不道也,乃独荀况言之,是必齐鲁陋儒,愤圣人之失职,故为此说以夸其权耳。”唐代学者杨倞在编纂《荀子》时,认为记载此事的《荀子·宥坐》篇以下,是“荀卿及弟子所引记传杂事,故总推于末”,其内容以两汉儒者所附入者为多,并不可信。《论语》中云:“季康子问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通观《论语》中孔子的言行,他对不同道者如“避地”、“避世”的隐士等,都持尊重、同情的态度,即使对“异端”,也只是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阎若璩认为:“盖圣人行诛,必其人有显罪与众弃之。未有出人不意,但为其宿昔奸雄案未具而遽行大戮者也。此穰苴、孙武行兵立威之法,岂圣人为政之道耶?”王若虚也认为:“以予观之,(诛少正卯事)殆妄焉耳。刑者,君子之所慎,不得已而后用者,罪不至于当死,其敢以意杀之乎?故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杀一不辜,虽得天下而不为此,圣贤相传以为忠厚之至者。若乃诬其疑似,发其隐伏,逆诈以为明,径行以为果,按之无迹,加之无名,而曰‘吾以惩奸雄而防祸乱’,是则申商曹马阴贼残忍之术,而君子不贵也。”徐复观先生认为:“他(孔子)的伦理思想,实际是以自由精神为基底的。这才赋予以中庸的性格,使‘道并行而不相悖’……在儒家思想中,绝找不出用杀来解决思想异同的因素。”所以从孔子及儒家一贯思想上讲,他根本不可能做出如此残暴的事情来。刘敞在《公是集》说:“少正卯者,鲁之闻人也,与仲尼并居于鲁。仲尼之门人,三盈三虚,独颜渊不去。夫言‘独颜渊不去’,是闵子骞之徒尝去之矣。少正卯能使闵子骞之徒去圣人而从己,是少正卯非细人也。夫以闵子骞之智,足以昭善恶、决去就,犹深悦少正卯之义,则少正卯之非细人审矣。……且仲尼与之并居,不能以义服其心,与之立教,弗能使弟子不叛己,是鲁国之人,莫不以是人为贤也。民以为贤,仲尼始为政七日而诛之,百姓不知是仲尼嫉贤也?嫉贤而惑民,何以为政?”故曰,鲁无少正卯而已矣,如有少正卯,仲尼必不杀也。王若虚在《滹南集》说:“少正卯,鲁之闻人,自子贡不知其罪,就如孔子之说,亦何遽至于当死?而乃一朝无故而尸诸朝,天下其能无议?而孔子之心亦岂得安乎?夫卯兼五者之恶,借或可除,而曰‘有一于人,皆所不免’,然则世之被戮者不胜其众矣。”如果少正卯真有能力让孔门除颜回之外的所有学生都“背叛”孔子,则其智慧、道德必粲然可观,孔子诛之,其弟子将如何看待孔子之为人?仅靠几句莫名其妙的解释,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心逆而险”、“行辟而坚”算什么罪?谁定的罪?标准是什么?实际造成了哪些伤害?刑法上有此条例吗?……另外,百姓又怎么看待孔子之为政?所以即便真有少正卯其人其事,孔子为政始七日而诛之,必然会弄得人怨鼎沸,众叛亲离,怎么可能会在三个月后有“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的治相出现?且孔子平生最恼恨、伤悲的就是为政者诛杀贤者。故此事在情理上可推断为极荒谬者。唐顺之说:“按下文有父子讼者,同狴(狱)执之三月不决,其父请止,孔子舍之。夫父子讼其大罪,而孔子尚欲化之,使复于善;少正卯为国闻人,其罪未彰,而孔子乃先事设诛,(后)播散其恶。由后为夫子本旨,则其前为非,夫子本旨明矣。”唐顺之提到的“父子同狱”故事,见之于《荀子·宥坐》篇中“诛少正卯”文字之后。他认为二者思想互相矛盾,后者接近孔子仁恕之道,而前者为非。王若虚则对此有另一种解读,称“父子同狱”一案,如果儿子有罪,就应加以处罚,无罪就应释放,你关他们三个月不闻不问干什么呢?焉知父亲请求撤诉,不是受不了监狱之苦被迫如此呢?如果父亲就是不撤诉,孔子怎么办?难道关他们一辈子?“诛少正卯”和“父子同狱”都不合乎人情事理:“荀卿因此设过正之事以惊世俗,以为众疑于无罪者而遽诛之,疑于必杀者而卒赦之,操纵无常,开阖不测,此孔子所以异于凡人者。而不知圣人正不如是也。”故“诛少正卯”一事,“殆书生之寓言,非圣贤之实录也”。王若虚言:“自三传而下托圣贤以驾己说者,何可胜数?盖不足尽信焉。”这句话说出了“诛少正卯”故事虚构成型的历史内在动力:这是法家让大名人孔子“粉墨登场”,做战国时期刑法思想的代言人,尤其是在为秦朝之焚坑张目。先秦两汉思想史研究专家徐复观在《一个历史故事的形成及其演进》一文中,经过对《尹文子》、《荀子》、《淮南子》、《说苑》、《孔子家语》、《史记》等书相关记载中语句、词汇演进的缜密分析,认为此故事,“酝酿于战国末期的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成立于秦政焚书坑儒之世,盛流传于两汉之间,一直到《孔子家语》,故事的演进才算完成。因把《家语》的同一材料窜入《史记》的《孔子世家》而故事影响更为扩大。这是与法家思想及专制政治有密切关联的故事”。而且汉朝以后的儒生在引用此故事时,对少正卯形象的理解也与原始版本有很大出入。后来徐复观更认为此故事中个别词句的源头来自《管子·法禁》,如云:“行辟而坚,言诡而辩,术非而博,顺恶而泽者,圣王之禁也。”与《说苑》中孔子宣布少正卯之五大罪状相类似:“一曰心辨而险,二曰言伪而辩,三曰行辟而坚,四曰志愚而博,五曰顺非而泽。”其他记载亦相仿。徐复观认为:“必先有此篇《管子》之思想文献,然后接上《韩非子》上所造之孔子、太公等人物,此故事乃得以成立……而诛少正卯故事系出于法家,乃成铁案。”标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