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姓历史发展
常姓起源演变
- 出自姬姓
- 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
- 出自恒姓
- 源于地名
- 源于官位
- 源于古教
- 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常姓
常姓得姓始祖
康叔封,姬姓,名封,又称卫康叔、康叔封,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因获封畿内之地康国(今河南禹州西北),故称康叔或康叔封。周初,商纣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后被镇压,康叔由此又受封原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并建立卫国(今沿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后迁帝丘(今河南省濮阳)。时诸侯有分封采邑之制,康叔有一子受封于卫国分封出来的一个采邑——常(今山东省滕县东南)。秦统一天下,卫国被灭,其后有人以邑为氏,称为常姓,尊康叔为得姓始祖。常姓迁徙分布
常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七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九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 常姓发源于今山东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山东、江苏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此种发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据载,战国时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战国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汉初有一支常姓迁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时,山东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西汉有太原(今属山西省)人常惠,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汉,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其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显赫。与此同时,常姓在起源地山东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 汉末至三国时,常姓有一支迁入四川。汉末三国之际,“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常氏多显者。”时有名人常播、常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常姓迁入甘肃,河南、甘肃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时,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常林,封高阳乡侯,官拜光禄大夫,其后人多入朝为官,家族荣耀显贵,在河内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孙常珍,携家眷徙凉州(今属甘肃省),后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 隋唐时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和陕西新丰(今临潼东北)两地。新丰常姓职仕朝廷者多人,甚为显赫。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常衮徙居闽(今福建省)地,后人遂在闽、粤一带繁衍,故闽、粤常姓多以新丰为宗,以常衮为开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讳,恒姓被迫改为常姓,这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期常姓迁徙足迹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广东一带,后入云南、贵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迁周边省份之人烟稀疏之地。至明清,常姓已广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清代常姓有入台,定居新加坡等地者。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满族人融入常姓。 从历代繁衍迁徙情况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甘肃分布最广,江苏、四川、浙江,辽宁(大连)次之。 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约占全国汉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常姓传统文化
常姓郡望堂号
- 郡望
- 堂号
常姓宗祠楹联
- 三年化治;一郡清风。
- 节齐苏武;名擅儒林。
- 平原世泽;贤臣家声。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御封濮阳县子;雅号儒林先生。
- 安民不为妻损节;开平独佐主兴邦。
- 华阳国志德名远;开平武王恩威长。
- 一生常继开平志;千里声传任侠名。
- 开国将军,平定天下;创兴学校,领袖闽中。
常姓家谱文献
常氏家谱六卷,(民国)常仁道、常怀仁等纂,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丰县常店乡常娄村。江西万载大北门常氏族谱,(清)常德寿等纂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平原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第四卷、第六卷、卷末。现被收藏在江西省图书馆。山西常氏宗谱一百五十卷,(民国)常赞春编,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山西省图书馆。常氏宗谱,(民国)常赞春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湖南长沙东薮常氏家读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江苏丰县常氏山西太谷常氏家乘,(民国)常赞春等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山西夏县常氏五房谱,(民国)常学光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石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六修家谱,首一卷,(民国)常孝魁修,常孝焕等纂,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江苏泰兴延令常氏宗谱八卷,(民国)常羡之等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三省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有二部)。部分内容来自:常姓字辈排行
- 山东梁山常姓字辈:孟冠明培振家生
- 山东临淄常姓字辈:“衍绪兆承祖方训书传家”。
- 山东枣庄常氏字辈:“安大体尚正福星照天宏广宗克开有起居首先登明茂庆德贤继后振发成”。
- 山东泰安常氏字辈:“秀乃恒西佩”。
- 山东滨州常氏字辈:“自修旺海常仁克德庆恭岭守”。
- 山东苍山常氏字辈:“文友良敬升元学永士德安邦忠厚传家胜远智宝全金建国荣光爱山富茂延年”。
- 山东东营常氏字辈:“思(来)立芳(叙)曰西田”。
- 山东聊城常氏字辈:“好凤传法广明德道义深”。
- 山东泗水常氏字辈:“守在庆振广衍(业)晓(志)”。
- 山东冠县常氏字辈:“孟安延万保玉志”。
- 山东临沂常氏字辈:“贯守兴俊秀春中永”。
- 山东新泰常氏字辈:“乃恒希培炳”。
- 山东平阴常氏字辈:“孟春吉来玉正本庆元志”。
- 山东乳山常氏字辈:“永德乃大建”。
- 江苏连云港常氏字辈:“玉冬继果安邦富”。
- 江苏涟水常氏字辈:“开金立万学”。
- 江苏兴化、大丰、无锡常氏字辈:“德山宝(保)桂春”。
- 江苏南通常氏字辈:“玉延海广”。
- 江苏常氏一支字辈:“元光在尚兆”。
- 湖南长沙常家冲常氏字辈、湖南长沙欧塘常氏字辈:“钧淑行师彦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梦原惟通锜尹世文仲仁德仕开朝廷庆显孝友承光本建传宏敦培锡厚先声克绍正学景崇”。
- 湖南长沙缪家塅常氏字辈:“钧淑行师彦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梦原惟通锜尹世文仲仁德仕开朝尊道立家振业修本建传宏敦培锡厚先声克绍正学景崇”。
- 湖南衡阳常氏字辈:“国泰启家运,传绪宏业新。”
- 湖南汨罗常氏字辈:“英华应运新”。
- 湖北监利常氏字辈:“德后超修伦纪启轴”。
- 湖北荆门常氏字辈:“纪士克昌永成”。
- 湖北谷城常氏字辈:“宏意邦修基,宗发恒守以忠正。”
- 河南郑州常氏字辈:“(原定)尚思九三怀 国嘉梦中清 继光传世守 好学攀天成 大化崇鸿建明廷庆治平(新续)椿元景瑞兆 振安荣福慷 栋滨延桢惠 文博靖新棠”。
- 河南修武常氏字辈:“鸣士树文隆广”。
- 河南商丘常氏字辈:“子贯福明文”。
- 河南永城常氏辈份:“万化德兴智勇平等”。
- 河南开封常氏字辈:“如同照焕”。
- 河南唐河常氏字辈:“ 西书先(付)兴俊文松。”
- 安徽寿县常氏字辈:“芳勋(志)传永远,宗(忠)支益盛昌; 修齐本诚正,多庆欲家祥”。
- 安徽凤台常氏字辈:“大明金希开国”。
- 河北秦皇岛常氏字辈:“兆继开玉佩吉可星”。
- 常氏一支字辈:“宏开世序广衍先传希光令德思继后贤忠美玉秀善积庆延敬修庭献孝友由全”。
- 山东烟台牟平常氏一支字辈:“文运建基,永传宗德,贻谋克修,庆笃上国”。
- 四川南部常氏字辈:“永有万国文明大邦,吉祥千秋贤旅思章”
- 四川阆中天宫乡常氏字辈:"全文有万国玉天廷安志,大兴永学明克成字正思'
- 山东滕州常氏一支字辈:家 玉 景 永 文 开 显 耀
- 甘肃:明学德生国志山
- 河北阜城常氏字辈:勤慎守家法,忠诚维世泽
常姓姓氏建筑
常家庄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被称为“儒商世家”的榆次东阳镇车辋村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筑群。始建于乾嘉年间,后多次修缮,占地60万平方米,有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小园林13处,建筑占原车辋村的一半。1947年,因战争被毁多处,后得到修复。常家庄园开放为原常家庄园遗存的半条街,共计12余万平方米,不及原面积的1/4。其中宅院4公顷、园林8公顷、附属房屋3公顷,庄墙12公里,形成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贴、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的格局。 |
常姓姓氏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常姓历代名人48名,占总名人数的0.11%,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五十八位;常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八位;常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1%,排在并列第一百二十四位;常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四十八位。 常惠,西汉太原人,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官至右将军。常璩,蜀郡江原人,东晋时史学家,曾在成汉任散骑常待等职,入晋后居建康,著《华阳国志》。常播,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人,汉末三国时名士,以孝著称。常林,三国时魏国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官至大司农,封高阳乡侯,死后追封骠骑将军,其后累世官宦。常善,北周高阳(今属河北省)人,累有战功,封永阳郡公,历任刺史,政绩卓然。常景,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封濮阳县子,官终仪同三司。常爽,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不受礼命,后为宣威将军,徙避凉州。常何,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贞观时任中郎将,玄武门之变有功,进爵开国伯,曾将贤臣马周推荐于太宗。常建,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中进士第。常衮(729-783年),字夷甫,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唐德宗时期宰相。天宝十四年(755),状元登第,授起居郎。永泰元年(765年),授中书舍人。广德元年(763年),授右补阙,充翰林学士,迁考功员外郎。大历九年(774年),升礼部侍郎。连续三年,主持科考。处事谨慎、墨守陈规。大历十二年(777年),正式拜相,独揽朝政,册封河内郡公。注重文化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常粲,唐代画家。与常重胤父子二人均为长安人,道释人物为二人擅长所在,善为上古衣冠。常伦(1492-1525),其先曲沃人,后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评事。常得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博学善属文,官至秦王记室。常重胤,唐僖宗朝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画人物、故实画。郭威,五代时期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本姓常,幼年随母亲改嫁郭家,故冒姓郭。 常安民(1049—1118)北宋邛州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字希古。熙宁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北宋著名政论家。常同(1090—1150)宋邛州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字子正,号虚闲居士。政和进士。累官礼部侍郎、御史中丞。宋高宗南渡,召为大宗正丞。绍兴三年(1133)除殿侍御史。论张浚在陕西丧师失地之罪;又因金使入见,言:“先振国威,则的战常在我;若一意议和,则和战常在彼。”四年,除中书舍人、史馆修撰,重修神宗、哲宗实录。七年,以显漠阁直学士知湖州,与秦桧不睦,请祠。退居海盐十余年卒。著有《虚闲集》、《乌台日记》等,今佚。常懋,南宋嘉兴(治今浙江嘉兴)人,祖籍邛临邛(今属四川)。字长孺。淳右进士。历签书临安判官,主管城南厢,诉讼严明,不畏权势。为监察御史,论劾贾似道家争田事。寻为两浙转运使,捐金发粟,修筑海盐新塘三千六百余丈,名“海晏塘”。德右元年(1275),为吏部尚书,言济王赵闳之冤。次年正月,元军逼临安,进参知政事,不数日即遁去。常遇春,安徽怀远人,明代名将。臂长善射,勇力绝人,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常茂,明朝开国名将,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立下赫赫战功,完成统一后,封孝义永安王。常大淳,湖南衡阳人,清代道光进士。咸丰二年任湖北巡抚,为防太平军入鄂,因公殉职,诏赠总督,祀昭忠祠。子孙世袭骑都尉。常志美,清代山东伊斯兰教学者。其教义发展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常连安,原名常安(1899-1966),北京人。相声演员。长子常宝堃、次子常宝霖、三子常宝霆、四子常宝华、五子常宝庆、六子常宝丰及其孙常贵田(常宝堃之子)等都说相声,人称“常氏相声世家”。常香玉,豫剧女演员,工青衣、花旦。原名张妙玲,河南省巩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常荫槐(1876-1929)祖籍山东寿光,生于吉林梨树。民国任北京交通部参事,国务院办公室议,吉林黑龙江两省剿匪总司令参谋长,黑龙江政府主席。常枫,台湾资深演员。2008年获金马奖终生成就奖。常昊,中国围棋高手。常隆庆,地质学家。常振明,中信泰富主席兼董事总经理。常永祥,中国举重运动员。常乾坤(1904-1973)山西省垣曲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创建者之一。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常勇(1915-——)山东省荣成市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常玉清(1905-1991)河南省商城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常仲连(1914-—2010)河南省孟县人。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70年任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常树人(1915-1984),山东省泰安市人。1962年任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常裕(1928-——),江苏省靖江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常小兵(1957.03—)曾任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十六届中央纪委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十八大代表。2010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常万全(1949.01—)河南南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共十八届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国务委员、党组成员,国防部部长。常春恒(?一1928)老生演员。河北宝坻人。与周信芳、刘筱衡、李桂春并称为“海上剧坛四大金刚”。常姓人口统计
先秦时期,常姓活动在山东、浙江一带。两汉时期,常姓西移经河南达山西、四川。三国两晋时,四川和河南形成了常姓主要的生息地。同时常姓挺进甘肃,在隋唐时期成为望族。到唐宋时期,常姓已经散播到江南各地。 宋朝时期,常姓大约近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零六位。四川为常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常姓总人口的4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这二省占常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安徽、山东、山西、广西、湖北五省。当时常姓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以西部四川、东部豫皖鲁为中心的两大块聚集区。 明朝时期,常姓大约有9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山西为常姓第一大省,约占总人口的26.8%。常姓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南、山东、河北,这四省大约占常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三省。宋、元、明600余年,常姓人口主要向北部、东南地区迁移,晋、豫、鲁、冀为常姓的聚集中心。 当代常姓的人口已达240多万,为全国第八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9%。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常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目前常姓主要集中于河南、新疆二省区,大约占常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河北、山西、安徽、黑龙江、陕西、云南,这六省只集中了34%。全国形成了关内豫冀晋、关外黑吉辽两块常姓聚集区占从明朝至今600年间,常姓人口流动主要是由东南向中原的强劲回迁,以及由华北向东北的移民。常姓在人群中分布在豫晋、新疆西南和西部、陕西大部、宁夏、甘肃东部和中段、冀鲁西部、皖鄂北部、内蒙古东西两端北和中段、黑龙江西部、吉林西北,常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9%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4.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6%。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0%的常姓人群。在河北东部、京津、内蒙古东部、黑吉辽大部、山东大部、江苏北段、皖鄂中部、川渝北段、陕西西南、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常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6%—0.39%之间,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7%的常姓人群。常姓研究考证
字义:犹恒产。固定的财产。标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