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

暂无作者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朱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朱襄氏被尊为朱姓始祖。 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17位;至2013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国位列第13位,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地区,约占了全国人口的1.2%,总人口约有1500余万。 在中国历史上,朱姓曾经建立过两个王朝,除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另一个则是五代十国时期朱温建立的后梁。 

朱姓历史发展

朱姓起源始祖

  • 起源源流
1、源于朱襄氏,以先祖名字为氏。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 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虞舜的大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国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2、源于曹姓,以国名为氏(因得姓始祖是曹挟,该支系也被认为是源出于曹姓)。传周武王封曹挟于邾国,建都于邾。他的遗族以国为姓,称邾氏。战国时,楚国灭了邾国,邾国的贵族四处逃散,为不忘祖国,因此去掉耳旁,改姓朱。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为氏。出自宋国君主微子启的后裔公子朱之后。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以奉商祀。宋微子的后裔公子朱死后,公子朱的子孙后代就以其名字为氏,称“朱氏”。 4、源于姬姓,以国名为氏。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5、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为氏。源自尧帝之子丹朱,以丹朱为开姓始祖,属尧帝的嫡传后裔。当舜败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国西南迁徙,先秦时主要分布在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九嶷山一带)。他们在社会进化演变中生存下来,在隋唐时期还发展成沛国郡的望族,并构成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支派。6、源于改姓而来:①鲜卑族改朱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诸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开始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政策。这一时期,有的北方少数民族将复姓改为汉姓朱氏。 ②蒙古族改朱姓:出自元朝时期蒙古主儿乞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世居锡喇塔拉(今甘肃张掖永固镇),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蒙古族珠尔奇氏,世居萨尔哈占(今内蒙古通辽),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邓氏;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世居科尔沁(今吉林科尔沁),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等。 ③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仫佬族、苗族、瑶族、土家族、纳西族、东乡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朱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朱氏。④源于改姓,属帝王赐姓为氏。当明朝建立后,便有赐他姓为朱氏以示恩宠之举。赐姓朱氏有两类,一为赐外族夷蛮为朱氏,借以笼络,以示怀柔;另一种赐姓是为了褒奖臣下,以示恩宠。
  • 得姓始祖
朱襄氏 、朱挟、朱兴镜、朱振等为得姓始祖。

朱姓迁徙传播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一带。西周时,周武王封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后部分邾人南迁至安徽丹阳、江苏丹徒等地;战国中叶,楚宣王灭邾国,迁邾人于楚(今湖北黄冈西北)。秦汉时期,朱姓已遍布于中原和华东地区。魏晋时期,朱姓继续南迁,但主要繁衍地仍在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唐朝时,朱姓已出现在广东。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时期,朱姓迅速地向全国发展,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清朝时,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朱姓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5.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南、江苏、浙江,这四省朱姓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湖北等。当时的赣苏浙皖豫、川鄂为朱姓的两大聚集地区。 明朝时期,朱姓大约有18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列为第十一位。浙江为朱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19.4%。在全国分布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甘肃、山东、福建三省。宋元明600余年,朱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迁移,同时也向西北和西南运动。全国重新形成了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三块朱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朱姓的人口已达1500多万,为全国第十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万增到1500万,大约增长了8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可能与在明朝灭亡后,皇族朱姓因遭追杀、避国难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纷纷改回原姓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河南、安徽、浙江、广东五省,大约占全国朱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湖南、山东、湖北、四川、江西、云南、河北、上海八省市,大约又占34%。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全国朱姓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苏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区。 当代朱姓人口分布频率,苏皖浙赣、山东南端、鄂湘东部、福建北部、广东中北部、云南大部、四川南端、贵州西南部、内蒙古北端,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32%以上,有的地区最高可达2.4%,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居住了大约45.5%的朱姓人群。在山东大部、河南、鄂陕甘大部、宁夏、川贵大部、重庆、广西、湖南西部、广东西部和东端、海南、福建南部、台湾、青海东部、新疆东北、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河北东部、京津、黑吉辽,朱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1.32%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十面积的46%,居住了大约52%的朱姓人群。 

朱姓姓氏文化

朱姓郡望堂号

  • 郡望
吴郡、梁郡、沛郡、凤阳郡、河南郡、丹阳郡、义阳郡、钱塘郡、柘城县、太康县、永城县。
  • 堂号
白鹿堂: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上朝奏本,请杀奸臣张禹,触怒了皇帝,令刽子手拉去执刑。朱云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刽子手用力拉朱云,结果把殿槛扮断了。一本堂:朱氏的一支,迁至余姚,以望立堂。紫阳堂:朱熹,别号紫阳,绍兴进士,宋国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朱熹著作甚多,对后世影响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阳堂”,源此。 

朱姓宗祠对联

  • 四言通用联
负荆勤读;折槛旌忠。上联典出西汉吴县人朱买臣,字翁子,汉武帝时任会稽太守,后官主爵都尉、丞相长史。下联典出西汉平陵人朱云,字游,是一个正直而忠心的臣子。紫阳世泽;白鹿家声。全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别号紫阳。曾讲学于白鹿洞书院。鸾台表直;鹿洞垂规。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朱敬则力谏,免魏之忠、张说等人逝世。下联典出南宋时期的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并手订学规。治推北海;歌遍南阳。上联典出汉朝舒地人朱邑,廉明公正而不苛刻,受吏民敬爱,后入朝任大司农。下联说东汉南阳宛人朱晖,字文季,后官临淮太守,抑恶扬善,吏民畏爱。婺源著氏;徽国流芳。全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朱熹,婺源人,理学大家。逝世后谥昊“文”,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鹅湖世泽;鹿洞家声。全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朱熹,曾讲学于江西鹅湖、白鹿洞两书院。傍百年树;读万卷书。此联采用南宋朝朱熹,题的白鹿洞书联。两朝天子;一代圣人。此联为朱氏宗祠联。
  • 五言通用联
鸾台夸气节;道院画禽鱼。上联典出唐朝永城人朱敬则,字少连,官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下联典出清初画家朱耷,擅画水墨花卉禽鱼,工书法,纯朴圆润,自成一格。鹿洞春风暖;鹅湖化日长。全联典自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侨居建州,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此联采用清初画家朱耷撰书联。沛国源流远;紫阳世泽长。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国代古巷道,也是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昔贤教学地;古洞闷淳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
  • 七言通用联
一统江山明社稷;四书精典宋圣贤。上联典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曾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集注》。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一统天。此联采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撰书联。汉室忠臣旌折槛;理学心源忆考亭。上联典指西汉名臣朱云,他当年进谏,攀断殿槛,犹力奏不止。后,皇上下诏不修治断槛“以旌直臣”。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考亭,朱熹侨居之地也。夫人城原堪御寇;才女词几致贻讥。上联典出东晋义阳平氏人朱序,字次伦,太元年间任梁州剌史,镇守襄阳。前秦军攻城,他率众固守,母亲韩氏率妇女补筑新城,号称“夫人城”。下联典出宋朝女作家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人。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又善画,兼通音律。似见尼山传道日;犹闻鹿洞听经时。台湾省金门县朱子祠联。
  •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爱士礼贤,名戴太守;淑人君子,帝表司农。上联典指明朝名人朱大志事。下联典指汉朝名人朱邑事。玉海金山,表彦和器宇;琼林黄榜,大会状文章。上联典指梁代朱异,字彦和,遍览五经,尤明礼易。下联典指明朝朱缙、朱希周、朱国祚,先后皆中状元。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气运;一千余年著述,未坠斯文。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此联大略概述了朱熹一生政治生涯的轮廓。迁居曾忆旧池台,趁风月一场,苏城梦到;盐业更兼诸种作,看烟波半岸,海国生涯。此联为浙江省余姚市四明朱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朱氏来源于苏州;下联典出余姚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迁移自吴歙婺而来,氏族清嘉,斯地奠安称梓里;裔嗣逾宋国元明以后,诗书启佑,几人腾翥咏梧冈。此联为安徽省泾县墉头街朱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朱氏迁移经历。下联典出宋国代以来,朱氏人才辈出。九江水抱一洞院,半由天,半不由天,二代十全成造化;三贤祠对五老峰,谁是石,谁是匪石,八心万古绝磨磷。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

朱姓家谱文献

谱名编者编纂方式藏地
江苏溧阳朱氏忠字号宗谱二十一卷朱仲昌主修,朱寿昌等纂修民国二年紫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江苏省档案馆、江苏省江都市图书馆
福建紫阳朱氏建安谱朱莹主纂明万历庚申年木刻活字印本福建省档案馆
安徽徽城朱氏族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泾川张香郁朱氏续修族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朱氏通谱十八卷,首三卷、末两卷朱映圭纂修清光绪二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梅陇朱氏宗谱十七卷朱正奎等修民国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朱氏四修支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朱孚唐主修民国三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紫阳朱氏宗谱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朱氏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绍兴山阴柯山朱氏本支宗谱两卷朱伟轩编清光绪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朱氏宗谱朱沛然修清光绪十八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山阴陡朱氏宗谱六卷朱福青纂清光绪二十年思成堂木刻活字印本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朱氏八修支谱二十一卷,首五卷、末一卷,九修接续八修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卷,附卷十五后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朱姓字辈排行

地域/宗祠字辈
江苏南京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北京市高瞻祁见,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江西婺源一代鸿儒宗名哲万世贤声定显扬诗书礼邦永继长德泽乃可菏天祥百忍敦厚遵古训千秋懿行秉格言家盛宏烈振坤乾奇英献景福绵延
江西赣州明登承国选,才高应世传,文邦贤学士,圣殿荣封联
四川达县文志仕良德学尚贵元有光明方正思应礼义仁兴天开庭惠
四川资中登台兴朋世琪宗曾文正光远开志万派原能和联为付寿康
江苏维扬以之其瑞,立本荣传,汝学纯万,克绍兴邦
(以上,为部分朱姓家谱文献、字辈排行)

朱姓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朱姓历代名人653名,占总名人数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排在第十二位;朱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57%,排在第六位。 
姓名朝代生卒年籍贯成就/荣誉
朱襄氏三皇时代今河南商丘三皇之一的炎帝 
朱治三国时期156年―224年今浙江安吉东吴将领
朱敬则唐朝635年-?今河南永城政治家、史学家,官至宰相
朱温后梁852年-912年今安徽砀山后梁开国皇帝
朱肱北宋1050年-1125年今浙江湖州医学家,作品有《南阳活人书》等
朱熹南宋1130年-1200年今江西婺源理学家,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
朱淑贞南宋约1135年-约1180年今安徽歙县女诗人,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
朱思本元代1273年-?今江西抚州地理学家
朱德润元代1294年—1365年今河南商丘画家、诗人
朱元璋明朝1328年-1398年今安徽凤阳大明开国皇帝
朱彝尊清朝1629年-1709年今浙江嘉兴词人、学者、藏书家,开创浙西词派
朱自清中华民国1898年-1948年江苏东海作家、散文家
朱家骅中华民国1893年-1963年浙江湖州科学家、政治家,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 
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1886年-1976年四川仪陇政治家、军事家,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 
朱良才中华人民共和国1900年-1989年湖南汝城开国上将
朱光潜中华人民共和国1897年-1986年安徽桐城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朱光亚中华人民共和国1924年-2011年湖北武汉中国工程院原院长
朱镕基中华人民共和国1928年-湖南长沙国务院前总理
朱清时中华人民共和国1946年-四川成都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以上,为部分朱姓名人)

标签: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上一篇杨姓

下一篇秦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