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姓历史发展
黎姓姓氏源流
- 源于高阳氏
- 源于九黎
- 源于国名
- 源于姬姓
- 源于己姓
- 源于姜姓
- 源于地名
- 少数民族
黎姓得姓始祖
(1)丰舒。丰舒系商汤后裔。商时有诸侯国——黎国,商末,西伯姬昌攻灭黎国,武王克商后,大封天下,封成汤后裔于黎国,赐为侯爵,其后有黎侯丰舒。丰舒之后,子孙有以国为氏者,称黎氏,尊丰舒为得姓始祖。 (2)另一种意见认为,黎氏得姓始祖为黎侯,名待考。丰舒是路国宰相,伤潞子之目,杀君主夫人,夺黎氏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晋侯诛灭丰舒。之所以被尊为祖,是由于断句错误所致。《四库全书、路史》记载:“西伯戡黎武王复以封汤后黎侯丰舒奄之有黎氏犁氏”,正确断句是”西伯戡黎,武王复以封汤后黎侯,丰舒奄之。有黎氏、犁氏。”这样才符合记载记载。而不是“西伯戡黎,武王复以封汤后黎侯丰舒,奄之有黎氏、犁氏。”《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晋景公之姊适潞子婴儿为夫人,丰舒为政(秦王)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晋侯将伐之,诸大夫皆曰不可。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虽多,何补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弃仲章而夺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伤其君目,五也。怙其俊才,而不以茂德,兹益罪也。“晋侯从之。黎姓迁徙传播
黎氏早期的发源地当是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一带,即春秋时黎国都城所在地。 早在战国时期,黎氏族人或因仕宦而处,或因避难而居,西入陕西,东向山东、河北,南徙江苏、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另据史料记载,此期有梁国人(今陕西韩城)黎喁迁居江右(今江西)。 汉朝时期,有黎朱苍任长沙相(今湖南长沙),其后代在湖南发展繁衍。 魏、晋、南北朝时期,迫于北方战乱,黎氏族人大批南迁,南方黎氏随之而昌盛起来,一直到后代各个时期。据《黎氏族谱》记载,南朝齐有黎侨因功封永乐侯,被奉为明州(今浙江宁波)始祖。 唐朝到五代时期,黎氏族人更广泛地分布于南北方各个区域,其发展出现了些新特点。黎侨一支传至黎干时,在京兆(今陕西西安)发展成为望族,于是此支黎氏以“京兆”为郡望堂号,尊京兆尹黎干为开基始祖。黎干之子黎度,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为宁都开基始祖。黎度之孙黎祚,后晋时任职河南太守(今河南洛阳)。 宋朝时期,黎氏族人有徙居福建上杭、宁化者。此时,史册记载黎氏名人渐多起来,说明黎氏一族势旺较之前代达到一个新的程度,黎氏族人繁茂于以往任何时期。 宋末元初,有黎天麟自福建迁居梅州程乡(今广东梅县),被视为入粤始祖,其后子孙有迁居广东丰顺、陆丰等地者。 明朝时期,有山西大槐树黎氏迁居于湖北、湖南、河南等省。 清朝乾隆年间,有广东、福建籍黎氏族人入居台湾,进而徙于海外。 根据2006年数据,黎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103位姓氏,尤在粤、桂两省最为注目。当代黎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6%,总人口大约近200万。 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中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黎姓传统文化
黎姓郡望堂号
- 郡望
- 堂号
黎姓宗祠楹联
- 四言通用联
- 七言通用联
- 十言及以上通用联
黎姓家谱文献
族谱名称 | 编纂者 | 编撰方式、年代 | 现存地 | 备注 |
---|---|---|---|---|
江苏句客黎氏宗谱 | 著者待考 |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 | 江苏省句容县春城乡袁相大队黎甲村 | 首修於宋乾道年间 |
江苏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 (民国)黎常寿、黎志骥续修 |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 河北大学图书馆 | |
浙江兰溪黎氏宗谱七卷 | (民国)黎平祉纂修 | 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 | 浙江省兰溪县游埠区祝家村 | |
湖南黎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二卷末一卷 | 黎镜泉纂修 |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传经堂木活字本 | 上图 | |
湖南黎氏五修族谱十一卷首二卷末二卷 | 黎泽滢等纂修 | 1928年京兆堂木活字本 | 上图、湖南图 | |
湖南长沙黎氏族谱□□卷 | 著者待考 | 清乾隆间木活字本 | 上图(存卷1) | 始迁祖文广,圭五世孙,明初迁居长沙托溪。 |
湖南长沙黎氏族谱□□卷 | 清道光间隆德堂木活字本 | 上图(存卷2、22~24) | 始迁祖文广,圭五世孙,元季卜居长沙。 | |
湖南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 | 著者待考 |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 | 湖南省图书馆 | 今仅存第二卷,另有一部存第二卷 |
湖南湘潭黎氏续修族谱 | (民国)黎静山纂(序) |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 | 湖南省图书馆 | 今仅存卷首,另有一部存卷首 |
湖南湘潭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 (清)黎锦鑫纂修 | 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 |
湖南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 | (民国)黎锦熙等纂修 |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 吉林大学图书馆 | |
湖南湘潭湘潭黎氏三修家谱十二卷 | (清)黎世绶等纂修 | 清咸丰九年(1859)敦本堂木活字本 | 上图、湖南图、湖南社科院、美国犹他 | |
湖南新化黎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 清嘉庆十三年(1808)经术堂木活字本。 | 首都图、上图、寻源姓氏 | ||
湖南汉寿龙阳黎氏族谱 | 著者待考 | 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 | 湖南省图书馆 | 今仅存卷首 |
广东中山图榄黎氏宗谱 | 著者待考 | 木刻活字印本 | 今仅存第五~六卷 |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
广东南海黎氏家谱 | (清)黎斯元纂修 |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 |
广东南海黎氏族谱 | (民国)黎秉志、黎兆球重修 |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 |
广东顺德黎桂泽堂族谱 | 著者待考 |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 | 广东省中山 | |
广东顺德东岸房黎氏家谱四卷 | (清)黎镇纂修 |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 上海市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 |
广东顺德黎民族谱 | (民国)黎景义纂修 | 民国年间手抄本一册 | 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 |
贵州遵义黎汝谦家乘 | (清)黎汝谦著 | 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 东北师范大学 | 今仅存第一卷 |
黎氏五修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 (清)黎佐禹等纂修 |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 | 中国国家图书馆 | |
黎氏五修宗谱十三卷 | (民国)黎国桢修 | 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 | 湖南省临澧县档案馆 | |
黎氏族谱 | 著者待考 | 民国年间铅印本 | 海南省档案馆 | 今仅存一卷 |
黎阳都氏四修宗谱二十卷 | (清)都其琛等修 | 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植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 |
安徽石埭黎氏宗谱 | (清)黎民怀等修 |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江都黎氏家乘两卷 | (民国)黎常寿、黎志骥纂修 |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广阳黎氏宗谱八卷 | (清)黎民怀、黎占元纂修 |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榜城黎氏八修族谱 | 著者待考 | 清道光年间礼序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上云黎氏族谱 | 著者待考 | 清朝年间开继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今仅存第三~四卷 |
坪州黎氏族谱 | 著者待考 | 清朝年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今仅存第三卷 |
坪州黎氏族谱七卷,末一卷 | (民国)黎耀藻等纂修 |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今仅存第七卷、卷末 |
长沙黎氏族谱 | 著者待考 |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六~十卷、第十二~十六卷、第十八~二十六卷、第二十八~三十卷、第三十二~三十五卷、第三十八卷、第四十~四十二卷、第四十四卷 |
长沙黎氏族谱 | 著者待考 | 清朝年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今仅存第二卷、第二十二~二十四卷 |
长沙黎氏三修族谱 | 著者待考 | 清朝年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第七~九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十六卷、第十八~十九卷、第二十一~二十三卷、第二十五卷、第二十八卷、第三十~三十二卷、第三十四~四十卷、第四十三卷 |
长沙黎氏族谱 | 著者待考 |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今仅存第五卷、第五十一卷、第五十三~五十九卷、第六十一~六十五卷、第六十七~六十八卷、第七十~七十一卷 |
鱼潭黎氏五修族谱 | 著者待考 | 清朝年间课读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今仅存第八卷 |
著者待考 | 民国年间课读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今仅存第四卷 | |
顺德大罗黎氏家谱两卷 | (清)黎镇纂修 |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昌后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湘阴黎氏族谱八卷,附谱录 | (清)黎光藻纂修 |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 |
湘阴黎氏族谱 | 著者待考 | 民国年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 |
湘阴黑鱼塘黎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 (民国)黎庶康纂修 |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致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湘潭黎氏三修谱十二卷 | (清)黎世绶等纂修 | 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广阳黎氏宗谱八卷,附抄补一卷 | (清)黎民怀等纂修 |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859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宁乡为宁大田坊黎氏三修族谱 | 著者待考 | 清朝年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今仅存第二卷、第七卷 |
黎氏族谱 | 著者待考 | 民国年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今仅存第一~三卷 |
黎氏三修族谱 | 著者待考 | 民国年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今仅存第九卷之2 |
黎氏族谱 | 著者待考 | 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今仅存第二卷 |
黎氏族谱 | 著者待考 | 民国年间手抄本一册,残本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湖南沅江黎氏六修家谱八卷 | (民国)黎世谦等主修 |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尚絅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 |
部分资料来源: |
黎姓字辈排行
湖南浏阳壕上:志定宗先尚,书升懋善良,人之敦一本,万毓如春芳。(十修续派)宏纪开新运,孝友振家光,贤才成国宝,奉祖自远昌。长沙托溪黎氏字辈:志定承先尚,书升懋秀良,人之敦一本,英毓如春芳。四川仁寿黎氏字辈:“万千天仁义礼智信文才必仲朝廷良承世徳云礽继馨香鸿儒豋甲第经术与年芳耕读传家宝伦常启后生诒谋昭远泽琣养萃群英”。四川仪陇黎氏字辈:“天合战朝臣祥光万家生”四川忠县黎氏字辈:“洪文世忠大道永克万帮维正长发其祥”。四川遂宁黎氏字辈:“天庭彦相孝暮再发星文茂仁国正永世应成继馨香容源陆秩长鸿儒登甲第经术与年芳”。四川宜宾市长宁县黎氏字辈:“国正天兴顺、仁贤福寿康、文光永显耀、德后进云芳。”广东东莞黎氏字辈:“世笃忠贞声和韵远家传孝友泽浚源长”。广东阳春黎氏字辈:“达仕兴新运清扬佩胜经”。广东高州黎氏字辈:“启汝伯福载”。广东信宜黎氏字辈:“国日富贵……”湖南宝庆黎氏字辈:六公房支派:“千应添文嗣志朝兴正民大佐锡有光荣华迪吉昌”;八公房支派:“千应添文嗣受望仲丹正祥光志大基荣华迪吉昌”;九公房支派:“千应添文嗣受望仲心正祥光志大基荣华迪吉昌”;十公房支派:“千应添文嗣正资秀胜显宗绍继有光荣华迪吉昌”;益阳房支派:“千应添文嗣孟廷正楚尚国泰民安乐绪云仍久长”;合族新续派:“忠孝传家宝崇先裕后良鸿儒登甲第经术世流芳”。湖南沅江黎氏字辈:“添闻土源德肯梦道发抚行傅泰岳国文进仕生遇昌明世经纶治泽洪振家承祖绪上达步青中东汉贻谋永南湘枝叶荣箕裘宏祖业耕读振家声”。湖南湘潭黎氏字辈:“良希祚大光培锦泽模烈均鉴湘东烻基锡永懋灿”。湖南郴州桂阳黎氏字辈:“富贵安邦定,民理现人间”。广西桂平黎氏字辈:“道升昌和发士允先聚怀文辉彩仲应远定才阳兆全孔德昌兴泽进荣华区朝延”。广西天等黎氏字辈:“太仕文成明光德大发展”。广西贺州黎氏字辈:“三达庆益永远”。江西崇义黎氏字辈:“土士高正兴陈明祖宗日纯良道学人家福字长发达千秋招贤德仁华富贵永四方”。河南内乡黎氏字辈:“宗天德国兆尚世开今朝”。贵州遵义黎氏字辈:“朝怀民焻忠如正天心应官清明治安”。贵州遵义正安市坪乡黎氏字辈:国正三字守,世金太廷忠,兴旺家声大,永绍相仁风,祥臣须仔细,启勇普昌隆,桂兰登孝友,明德远遵崇贵州兴义黎氏字辈:"显庭甘士英 国正天兴顺 官清明志安"。贵州毕节黎氏字辈:“祖代万世兴,朝庭广恩泽”。湖北武汉黎氏字辈:“家齐世祖泽成”。湖北汉川黎氏字辈:“正大光明宜修积成”重庆黎氏一支字辈:“关清明志安守成思俊德”。黎氏一支字辈:“仁义礼信文才必仲朝廷永承世智德应作绍隆昌国泰天时顺家和地利兴宗源培正达祖本积光明”。黎氏一支字辈:“声名传万世德业范源新”。黎氏一支字辈:“光培锦泽穆列均干”。黎氏一支字辈:“时忠朝应元正文明兴龙世太富贵远昌”。黎氏一支字辈:“明元同生化大道贵怡忠”。四川巴中黎氏字辈:“从经修谱,忠孝碧昌;天维显思,载锡之光。”湖北荆州一支字辈:“树国高阳应,枝封洪维先祖徳。”湖北荆楚黎氏字辈:“洪维先祖徳,业肇经书庭。”湖北通城黎氏字辈:景运喜时逢,作育英雄广。湖南湘阴梦魁公黎氏字辈:梦,思瓛百纹明,友伯闻兴大,应正逢以宗,本朝文开显,荣新裕世贤,先培裔永茂,名远兆长年,道德经纶伟,诗书启后昆,箕裘恢事业,忠厚振家声。湖北鹤峰黎氏字辈:“启景忠志齐,承德云祖宗,维善永安乐,继世长吉丰。黎姓文物保护
- 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黎氏大宗祠
黎姓姓氏名望
黎姓名人频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黎姓历代名人52名,占总名人数的0.11%,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四十九位;黎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排在并列第一百四十二位;黎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7%,排在并列第一百七十六位;黎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7%,排在并列第一百七十六位。黎姓名门望族
- 湘潭黎氏
- 黎氏三兄弟
黎姓知名人物
- 古代名人
- 近现代名人
- 开国将军
黎姓人口统计
宋朝时期,黎姓大约有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六位。湖南为黎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黎姓总人口的4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西,这三省黎姓占黎姓总人口的89%,其次分布于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黎姓主要聚集于湘川赣地区。 明朝时期,黎姓大约有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闯入了明朝的百家姓,排在第八十八位。宋、元、明600年间,黎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江西为黎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黎姓人口的4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广东,这两省黎姓大约占黎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湖北,这三省的黎姓又集中了21%。宋、元、明600余年,黎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 根据2006年《中国姓氏三百大姓》数据,当代黎姓的人口已近200万,排在第一百零三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5%。 根据2013年《中国四百大姓》,排名82位。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广西两省区,大约占黎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湖南、安徽、海南、贵州、重庆、湖北,这八省市又集中了44%。广东居住了黎姓总人口的29%,为黎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粤桂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分布状。黎姓分布较广,但不均衡。 黎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黎姓在粤桂两省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粤赣大部、湘桂琼、四川西北、重庆中部、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北南部、甘肃南端、青海东南、福建西端,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5%以上,这部分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4.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6%的黎姓人群。在广东东端、江西东北、福建中部、浙江西端、安徽南部、湖北大部、云川渝大部、陕甘南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黎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6%一0.3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5%,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1%的黎姓人群。黎姓研究考证
- 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今山西长治县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以国为氏,姓黎。
- 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
- 据《路史》所载,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被丰舒所灭,其子孙有黎氏、犁氏。
- 据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义》等所载,商代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另一说,颛顼时期,“黎”曾被封为北正(一说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为氏,称黎氏。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素黎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黎氏,是为河南洛阳黎氏。
- 《通志·氏族略二》:"黎氏,子姓,侯爵,商时诸侯。《风俗通》云:九黎之后。《尚书》:西北戡黎。亦见毛诗。今潞州黎城县有黎侯故城是其地。又齐有大夫黎弥、黎且者,即齐之黎邑也。此以邑命氏者。又有素黎氏改为黎,魏姓也。宋朝黎威为安南节度。嘉祐登科。黎上行,益州人,黎仲,吉州人。今岭南多此姓。"
- 《中国姓氏大全》 称: “古有黎国(今山西黎城。一说在今山西长治西南),曾为锡伯族 (史称 ‘西伯’) 平定,其子孙以国为氏。”
-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 “西伯戡黎,武王复以封汤后
标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