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历史发展
刘姓起源演变
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1、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2、源于姬姓的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3、外族的改姓(1)赐姓: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其家族姓刘。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戍卒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决定把国都迁到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2)西汉初年:匈奴族刘姓。当时,匈奴部族强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冒顿姓挛,但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3)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故而姓刘,前赵的建立者刘渊即是匈奴贵族。(4)北魏“勋臣八姓”之一有独孤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4年)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实行汉化改革,将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5)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五代十国中的后汉政权和北汉政权就是由沙陀刘氏建立的。 从西汉初期的匈奴贵族内附,南北朝的鲜卑族进入中原,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刘姓迁徙分布
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公元前300多年前,刘姓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有个叫会的晋大夫,他有子孙留居秦国,称刘氏。至战国后期,秦国灭了魏国,刘氏宗族随秦军进入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他的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 汉朝是刘姓的鼎盛和发展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分封同姓于各地,其后支派繁衍,于是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皆有刘氏。西汉初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大姓。但刘姓人口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从东晋到唐朝,中原地区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从未间断,移民越来越大,地域越来越远。唐宋时期,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刘氏开始迁往两广, 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 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遂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自兴宁分散至许多地方;北宋时的《广韵》列刘氏郡望有25个。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刘姓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刘姓大约有3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7%,为宋朝第四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河北、山东,这三省刘姓大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南、浙江、福建和四川,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31%。江西为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7%,刘姓占江西省总人口的7.6%。全国形成了赣浙闽、冀豫鲁、川湘三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区。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刘姓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4%,为明朝第五大姓。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一样,经历宋、元、明600年,刘姓人口增长同样地缓慢,刘姓人口纯增加率仅仅10%,净增加了40万。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江西、山东、河北。这三省刘姓大约占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湖南、陕西、江苏和湖北,这六省的刘姓又集中了32%。江西省的刘姓人口约占全国刘姓总人口的23%,仍为刘姓第一大省,占江西省总人口的6.7%。全国形成了赣浙苏、鲁冀晋陕、湘鄂三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围绕着这三大块地区进行,东南地区主要向北和西扩散,华北地区主要向南移动同时向西和东漂移,而四川地区人口主要向两湖地区迁移。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刘姓人口由近400万激增到6456万之多,整整16倍,明朝的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江西、山东、河北五省,人口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湖南、辽宁、湖北、黑龙江和安徽,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26%。四川和河南均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0%,为刘姓并列第一大省,分别占省总人口的5.5%和6%。全国形成了华北、四川、华中、东北四大块刘姓人口聚集地区。在近600年期间,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黄河以北的刘姓人群也大批向东北地区移民。2013年4月15日,新华社电文公布了姓氏人数排行榜,刘姓人口有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 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东北、渤海湾、四川东南,每平方公里的刘姓人口达到14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25人以上。刘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示:密度最高的(1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4.7%,刘姓人口大约2718万;10.5—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0.5%,刘姓人口大约1143万;3.5—1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5.3%。刘姓人口大约2273万;不足3.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5%,刘姓人口大约322万。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刘姓在北方和中原地区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辽吉黑大部、内蒙古东部、河北、山东西北、新疆喀什地区,刘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1%;在青海以东、浙江以西的大批南北地区,刘姓分布频率在4.2%—7%,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8.6%;在浙江、江苏南部、福建大部、台湾、广东中部、海南南部、云南西南、四川西端、青海东部、新疆西地区,刘姓分布频率在1.4%—4.2%,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1.5%;在其他地区,刘姓分布频率不足1.4%,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7.8%。刘姓传统文化
刘姓郡望堂号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7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江苏徐州)。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史记高祖本纪》,大历史学家裴骃《史记集解》谓刘氏世居于沛,移在丰。应邵曰:“沛,县也。丰,其乡也。” 历史学家颜师古曰:“沛者,本秦 泗水郡之属县。丰者,沛之聚邑耳,即江苏铜山所属。” 西汉初期改泗水郡为沛郡。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代顷王刘仲。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刘姓宗祠对联
- 四言通用联
- 五言通用联
——唐 刘禹锡撰刘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刘禹锡《陋室铭》句联 一姓五都督,三科两状元——佚名撰江苏省姜堰区旧城刘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江苏省姜堰市旧城刘氏家族,在明清两个朝代先后出过五名都督和一对兄弟状元。
- 六言通用联
- 七言通用联
皇恩有秩光先世,祖德无疆裕后昆——清代光绪状元曹鸿勋甲子题山东潍县后门刘氏族谱联 先代蒲鞭昭德泽,后人藜阁继书香——佚名撰刘姓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华阴人刘宽。下联典指西汉刘向。世号五忠光世第,家传七业振家声
——此联为福建省地区刘氏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福建省刘氏分支在宋代有刘颌、刘纯、刘铪、刘子羽、刘珙5人被谥为“忠”公的历史;下联典指刘氏在晋朝时,著名学者刘殷的7个儿子分别攻读“五经”和《史记》《汉书》,后来都功成名就的典故。太史令术通象纬,剡溪人喜入天台——上联典指明初大臣刘伯温,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博通经史,善写文章,尤精象数谶纬之术。著有《诚意伯文集》等。下联典指东汉剡溪人刘晨,相传永平年间和阮肇同入山采药,迷路遇两个仙女,邀他们到家中,吃胡麻饭,睡前行夫妇之礼。半年后回家,子孙已经七代了。
-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题刘少奇主席。六字即叛徒、内奸、工贼。
刘姓家谱文献
族谱名称 | 编者 | 编纂时间与方式 | 藏地 | 备注 |
---|---|---|---|---|
【全国】闽杭白沙白莲塘刘氏族谱十一卷首一卷 | (清)刘青藜纂 | 清宣统二年(1910)木活字本九册 |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首1-7、9-11) | |
【天津静海】刘氏家谱二卷 | (民国)刘杰臣编 | 民国十六年(1927)序石印本二册 | 日本、美国 | |
【天津】敦复堂刘氏家谱一卷 | (民国)刘厚生编 | 民国三十三年(1944)铅印本 | 天津档 | |
【天津】刘氏家乘序一卷 | (民国)刘数勤编 | 民国三十三年(1944)铅印本 | 天津档 | |
【河北】丰润刘氏家谱五卷 | (民国)刘焕然刘璧荣重修 | 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 河北唐山市档 | 谱原纂於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刘建墉等十九人。 |
【河北】沧县西赵河庄刘氏族谱不分卷 | (民国)刘庆凯刘孟扬等 |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天津文义印书局铅印本一册 | 山东济南市博美国 | 谱创修於明成化间,封面作《沧县刘氏族谱》。 |
【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 | (清)刘涛刘玉策修 |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 | 人民大学河北大学辽宁图 | |
【河北】盐山刘氏家谱不分卷 | (民国)刘传恕等修 | 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四册 | 美国 | 此为七修本。 |
【河北南皮】刘氏族谱 | (民国)刘廷樾等修 | 民国十七年(1928)天津铅印本三册 | 北图 | |
【河北】上元刘氏宗谱六卷 | (民国)刘文耀纂 | 民国间朱丝栏稿本八册 | 北图 | |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 (清)刘镇刘志纂辑 |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四册 | 人民大学美国 | |
【山西】洪洞刘氏族谱五卷 | (清)刘周颂刘业长等重修 | 清雍正七年(1729)刻本四册 | 日本美国 | |
【山国】洪洞刘氏宗谱六卷 | 清乾隆五年(1740)木刻本六册 | 河北大学 | ||
【山西】洪洞刘氏族谱 | (清)刘日采刘蒸霖修 | 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八册 | 科图 | |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 (清)刘大哲纂修 | 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六册 | 历史所人民大学辽宁图吉林大学日本美国 |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刘镇始修,此为三修。 |
【山西】洪洞刘氏族谱五卷 | (清)刘振基重修 | 清道光元年(1820刻本 | 辽宁图 | 明万历四十七年刘承龙、刘承先首修。附刘氏族谱图考一册。 |
【山西】洪洞刘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 | (清)刘劻刘元鹤重修 | 清同治四年(1865)重刻本十六册 | 吉林大学日本美国 | 此为七修本。 |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 (清)刘胜莲编辑 |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十六册 | 北图历史所山西洪洞县档 |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刘镇始修,此为五修本。 |
【山西】洪洞刘氏族谱不分卷 | 清钞本 | 北京大学 | ||
【山西】洪洞刘氏族谱十七卷首一卷 | (民国)刘钟英纂辑 | 民国三年(1914)刻本 | 辽宁大连市图山西洪洞县档 | 明万历四十七年刘承宠、刘承光创修。 |
【山西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 | (清)刘灿刘得义等修 | 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五册 | 人民大学美国 | |
【山西平定】刘氏族谱附合谱分谱不分卷 | 清咸丰六年(1856)刻本十二册 | 美国 | ||
【辽宁潘阳】刘氏家谱不分卷 | (清)刘安国等修 |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一册 | 美国 | |
【辽宁潘阳】刘氏家谱 | (清)刘德懋重修 | 清乾隆二十六年(1751)刻本 | 日本美国 | |
【辽宁】锦州白官河刘氏宗谱一卷 | 清道光十四年(1834)稿本 | 辽宁辽阳市吉洞乡亚沟村 | ||
【辽宁辽阳】刘氏宗谱一卷 | 旧抄本 | 辽宁辽阳市水泉乡尚头村 | ||
【辽宁凌源】刘氏宗谱十卷 | 民国十年(1921)木刻本 | 辽宁凌源县河坎子乡大河东村 | ||
【上海松江】刘氏宗谱续稿 | (民国)刘维泽纂 | 抄本一册 | 上海松江县博 | 书中记事止民国三十七年。 |
【江苏南京】刘氏家谱 | (民国)刘泗英增修 |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抄本 | 台湾 | |
【江苏溧水】中山刘氏宗谱不分卷 | 清光绪十八年(1892)承启堂木活字本十册 |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山口村 | 谱首修於明嘉靖十五年。 | |
【江苏溧水】刘氏宗谱十卷 | (民国)刘德贵刘修堂纂 | 民国二年(1913)中山堂木活字本 | 江苏溧水县群力乡凉蓬村 | 谱初修於清嘉庆十八年刘显敏、刘显禄。 |
【江苏溧水】续修刘氏家乘十六卷 | (民国)刘兴开刘昌明等纂修 | 民国二十九年(1940)道胜堂木活字本十八册 | 南开大学 | 始修於明万历元年,此为七修。 |
【江苏沛县】彭城堂刘氏族谱 | 清道光十年(1830)抄本一册 | 台湾 | ||
【江苏丰县】刘氏家谱十卷 | 清光绪间抄本 | 江苏丰县顺河乡裴庄村(存五卷) | ||
【江苏丰县】刘氏宗谱十卷 | 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 | 江苏丰县欢口乡大前营 | ||
【江苏丰县】刘氏家谱十三卷 | (民国)刘学文纂 | 民国二十三年(1934)抄本 | 江苏丰县顺河乡 | |
【江苏】泗阳橡树刘氏宗谱四卷 | (民国)刘鉴清三修 | 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 | 江苏泗阳县葛集乡翁庄材刘老庄 | |
【江苏扬州】甘泉刘氏宗谱 | (清)刘豫成纂修 | 清宣统三年(1910)传经堂活字本四册 | 历史所 | 清乾隆四十一年刘方玉等始修。 |
【江苏泰县】姜堰刘氏家乘四卷首二卷 | (民国)刘长福刘汉臣等编修 | 民国三年(1914)木活字本 | 江苏扬州市文管 | 又名《刘氏家乘金声公支谱》。 |
【江苏】华县姜堰镇刘氏续修家乘□□卷 | 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编木活字本 | 江苏泰县(存卷3、4) | ||
【江苏靖江】梓溪刘氏支谱六卷 | (清)刘松久等重修 | 清道光七年(1827)敦本堂活字本六册 | 人民大学 | |
【江苏靖江】梓溪刘氏支谱十五卷末一卷 | (清)刘辅廷刘辅仁修 | 清同治十年(1871)存心堂刻本 | 辽宁大连市图(存7-15卷、卷末) | 明永乐二十一年创修。 |
【江苏靖江】戏鱼墩刘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 (清)刘钟英主修 | 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五十册 | ||
【江苏靖江】戏鱼墩刘氏家谱二十八卷 | (清)刘楚宝等续修 |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序五忠堂木活字本二十八册 | 日本美国 | |
【江苏】靖江梓溪刘氏异移公直系支谱四卷 | (民国)刘岳镇修 | 民国抄本一册 | 江苏苏州市图 | |
【江苏】宝应刘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 (清)刘秉钧等重修 | 清道光三十年(1850)世德堂刻本 | 科图江苏宝应县图美国 | |
【江苏】宝应刘氏家谱□□卷 | 清宣统三年(1911)续修本 | 江苏宝应县图(存卷5) | ||
【江苏江都】安阜洲刘氏重修族谱六卷 | (清)刘兆福等主修江永河纂辑 | 清同治八年(1869)活字本六册 | 北图 | |
【江苏江都】安阜州刘氏重修族谱六卷 | (清)张永明纂辑 | 清光绪十九年(1893)再思堂木刻本六册 | 河北大学 | |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刘氏重修分谱二卷 | (清)刘德湖刘德国主修江子谟纂辑 | 清光绪二十年(1894)活字本二册 | 北图(残) | |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刘氏重修族谱四卷 | 刘云龙刘云祥主修蔡步云纂辑 | 民国元年(1912)活字本四册 | 北图 | |
【江苏江都】刘氏族谱 | (民国)刘文焘纂 | 民国元年(1912)重修木活字本四册 | 江苏句容县春城乡袁和大队黎甲村 | |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刘氏宗谱四卷 | (清)孙宪椿纂辑 | 民国二十年(1931)武忠堂活字本四册 | 吉林大学 | |
【江苏】兴化刘氏族谱 | (民国)刘启龙刘麟祥修谱首修於宋宣和六年刘安世。此为四修。 |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六册 | 江苏兴化县昭阳镇南沧办事处 | 又名《天宝刘氏家谱》《彭城刘氏重修家谱》《秋浦刘氏重修家谱》。 |
【江苏南通】刘氏宗谱十五卷 | (清)刘芬修 | 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 江苏南通市图(存卷6-15) | |
【江苏如皋】刘氏宗谱二十五卷。 | (清)刘廷萼等辑 | 清同治七年(1868)观音阎宗祠木活字本十六册 | 日本美国 | |
【江苏如皋】皋东刘氏宗谱二十卷 | (清)刘铮等纂修 | 清光绪二十二年刘氏明经堂木活字本二十册 | 四川图美国 | |
【江苏如皋】刘氏族谱三十二卷 | (民国)如皋刘氏合族编修 | 民国十五年(1926)传经堂活字本三十二册 | 江苏南通市图 | |
【江苏镇江】润东刘氏宗谱六卷 | (清)刘日新等修 | 清光绪六年(1880)藜照堂木活字排印本六册 | 上海图 | |
【江苏镇江】京江刘氏宗谱四卷 | (清)刘志奎等重修 | 清光绪九年(1883)木活字本四册 | 日本美国 | |
【江苏镇江】京江刘贻德堂支谱四卷首末各一卷 | (清)刘景澄校 | 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二册 | 日本美国 | |
【江苏镇江】东江刘氏续谱四卷 | (民国)刘长庆等续修 | 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四册 | 日本美国 | |
【江苏镇江】刘氏族谱十六卷 | (民国)刘康遐修 | 民国四年(1915)五忠堂木刻本十六册 | 河北大学 | |
【江苏丹徒】京口刘氏族谱六卷 | (清)刘祥澍重修 |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本六册 | 科图 | |
【江苏丹徒】京口刘氏宗谱六卷附世系表一卷 | (清)刘增绣修 |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敦伦堂刊本七册 | 上海图 | |
【江苏丹徒】京口儒林刘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 (清)刘从*重修 | 清活字本六册 | 吉林大学 | |
【江苏丹阳】云阳小墟刘氏宗谱十卷 | (清)刘中汉刘永盛等重修 | 清光绪元年(1875)木活字本十册 | 日本美国 | |
【江苏丹阳】云阳嘉山刘氏家乘十卷 | (清)刘瑛等纂修 | 清光绪四年(1878)藜照堂活字本十册 | 历史所 | 明洪武七年(1374)孟安公始修,此为七修。 |
【江苏武进】国营刘氏宗谱十卷 | (清)刘宏概刘景舆等增修 |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十册 | 日本美国 | |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十卷 | (清)刘突等修 | 清咸丰五年(1855)刻本十二册 | 美国 | |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十二卷 | (清)刘堃刘炳照等重修 | 清光绪二年(1875)木活字木 | 科图吉林大学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4、8-12)四川图日本美国 | |
【江苏武进】西严刘氏宗谱八卷 | (清)刘正松主修 | 清光绪二年(1876)五忠堂刻本八册 | 美国 | |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大分老七房支谱二卷 | (民国)刘如辉刘租濬等纂修 | 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 北图江苏常州市图美国 | 谱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刘汉卿。 |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二分支谱二卷 | (民国)刘煊刘尚德编纂 | 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 中央民院江苏常州市图 | 谱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刘汉卿。 |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五福会支谱不分卷 | (民国)刘氏五福会修 | 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一册 | 江苏苏州市图美国 | |
【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八卷 | (民国)刘琛刘善强等修 | 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十册 | 北图历史所南开大学河北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江苏常州市图苏州大学 |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刘汉卿始修,此为七修。 |
【江苏武进】昇东刘氏宗谱十四卷 | (清)刘佑南等修 |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五忠堂刻本十二册 | 美国 | |
【江苏武进】昇东刘氏宗谱十六卷 | (清)刘叙正刘正协等修 |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十六册 | 日本美国 | 此为八修本。 |
【江苏武进】昇东刘氏宗谱二十卷 | (清)刘叙正刘维晋等九修 | 清光绪十六年(1890)五忠堂木活字本二十册 | 日本美国 | 此为九修。 |
【江苏武进】昇东刘氏宗谱二十卷 | (民国)刘金宝等修 | 民国四年(1915)五忠堂刻本二十册 | 江苏档(存卷21)美国 | |
【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二十卷 | (清)刘越甫纂修 | 清光绪三年(1877)武进刘氏守三堂木活字本 |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4-6) | |
【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二十二卷 | (清)姚安纂修刘荫福主修 |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守三堂活字本二十八册 | 历史所 | 清雍正十年始修。 |
【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三十六卷 | 民国二十二年(1934)守三堂木活字本 |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5-8、11-14、24-27、30、33-36) | ||
【江苏武进】毗陵新安刘氏宗谱二十卷 | (清)刘善亨修 | 清同治十三年(1874)佩三堂刻本二十六册 | 人民大学美国 | |
【江苏武进】毗陵刘氏宗谱十二卷 | (清)吴治允修 | 清光绪二年(1876)五忠堂活字本十四册 | 北图 | |
【江苏武进】毗陵戚墅堰刘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 (清)刘宸等修 |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贻远堂木活字本十册 | 日本美国 | |
【江苏武进】毗陵刘氏宗谱十六卷 | (清)刘树屏等修 |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忠堂活字本十六册 | 美国 | 此为七修。 |
【江苏武进】晋陵闸头刘氏宗谱八卷 | (清)刘开林等重修 |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序九如堂木活字本八册 | 日本美国 |
刘姓遗产故居
- 西汉帝陵
- 大邑刘氏庄园
- 凤岗忠贤刘氏宗祠
- 刘少奇故居
刘姓姓氏名望
刘姓名人频率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刘姓历代名人1574名,占历代名人总数的3.46%,排在姓氏名人的第四位;刘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4.39%,排在第四位;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88%,排在第六位;刘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47%,排在第八位;但在历代帝王录上,刘氏却以66位帝王而独占鳌头,领诸姓氏之先。刘姓名门望族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其中,刘邦建立的西汉历214年,刘秀建立的东汉历196年,两汉共计41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刘备建立的蜀汉历43年;匈奴族刘渊建立的汉国,至其侄刘曜即位,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历26年;刘裕在南方建立的宋朝历60年;刘武周于唐初曾自称皇帝,年号天兴;刘黑闼于唐初称汉东王,年号天造;刘隐在广州建立的南汉历55年;沙陀人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历4年;刘崇建立的北汉历29年;刘豫受金册封,南宋初曾为“齐帝”;新莽末年,湖北枣阳人刘玄曾在河南南阳称帝,年号更始;东汉建都于洛阳,刘秀又是南阳人,所以“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东汉时河南的刘姓族人特别多。此后,由于刘姓子孙蕃盛,支脉众多,分布广泛,又有“遍地刘”之称。诸城刘氏(刘墉家族)曾祖父:刘必显,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qǐ),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清代名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刘姓知名人物
- 古代名人
- 近代名人
标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