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姓姓氏源流
宁氏源出有五:宁姓源流一
源于甯(nìng)姓的错误化简,甯姓起源见词条“甯姓”。宁(níng)、甯(nìng)本一姓,春秋时卫大夫甯俞之后,见《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宁姓源流二
误传出自嬴姓,以谥号为氏。据《姓纂》和《急就篇》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襄公有曾孙去世后谥号“宁”,其支庶子孙有以其谥号“宁”为氏,世代相传姓宁。但已有考古文物铭文证实(《文物》1978年第11期),秦宁公实为秦宪公,将“宪”错为“宁”。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襄公曾孙是“秦宪公”。1978年1月,在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出土的秦器中,有秦公钟和秦公鎛各一套,从拓文字形看,名显是“宪公”,而决非“寜公”(见《文物》1978年第11期)。既然没有“秦宁公”之说,“甯氏源于秦宁公”这纯属以讹传讹两千多年的误传,应予废止,也尚未发现源自嬴姓甯氏族谱。宁姓源流三
出自后周柴荣之五子曹王嫡后柴熙让;柴熙让原名柴祖训,出生于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五代后周周世宗柴荣第五子,柴守礼之孙、柴友之曾孙、柴成诏之玄孙,祖籍古称河北邢州龙冈县。后周显德六年六月即(公元959年6月)与其兄柴宗训即周恭帝同时受封,祖训先封为左骁卫上将军,接着又封为燕国公;同年八月周世宗柴荣病逝,其兄柴宗训即位是为周恭帝,恭帝又封其弟柴祖训为曹王,受封曹王后祖训移居至古称河南洛阳彰善里之地隐居,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篡位自封皇帝后赐柴祖训名为熙让,从此又称柴熙让。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柴熙让因担心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进行加害,于是秘密从当时隐居地河南洛阳彰善里携带当时只有五岁的儿子柴少婴南下逃难,一开始逃到古城金陵(现在的江苏南京),后又继续南逃至吉州庐陵彰华镇(现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老圩村)。柴熙让因被当时彰华镇美丽富饶的景色所吸引,觉得该地很适合居住、生活,于是就决定在当地留下不走。恰好此时朝廷派出的官军也一路尾随追来,关键时刻曹王立即脱下蟒袍和鞋,并将鞋放在一口池塘边然后将蟒袍扔在池塘里造成投水自尽的假象。果然当官军过来后看到他的鞋在池塘边上而衣服却浮在池塘里时就误以为他投河自尽了,于是官军就放弃追赶带上他的鞋子和衣服回京复命去了。为了纪念这一事件,老圩村那口池塘从此就叫“龙袍塘”。躲过官军后,曹王来到老圩村一个老妪的门口扣门问老妪贵姓,老妪告诉他自己姓宁。于是曹王请老太婆收留他以躲过灾祸,就这样曹王隐姓埋名同时也为报答老妪救命之恩于是就改柴为宁并做了老太婆的义子,同时也将其五岁的儿子柴少婴改名为宁少婴。这就是老圩村宁姓族谱上记载一世祖曹王柴熙让南逃至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老圩村并改为宁姓的历史由来。曹王柴熙让在老圩村娶当时李姓女子为妻,但并未生育子女,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在我村逝世,享年53岁,死后葬于老圩村,其坟墓虽历经千年但由于中途一直维修所以现仍保留完好。曹王为老圩村宁姓族人一世开基始祖,其子柴少婴为二世祖。柴少婴生有五子分别取名宁伯阳、宁德阳、宁叔阳、宁景阳、宁庆阳。其中长子宁伯阳于宋大中祥符年间为谋生先迁于现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而后其子女又迁居于现江西省抚州市一带包括抚州市崇仁县、宜黄县、乐安县、南丰县等地;次子宁德阳迁居于现广东省韶关市英德市一带,据族谱记载该子孙清雍正年间就发展为一大姓家族;第四子宁景阳迁居于古称湖广即今湖南一带;第五子宁庆阳迁居现湖南郴州桂阳县一带。第三子宁叔阳仍留在老圩村为村第三世祖,现我村宁氏族人即为宁叔阳的后人。从一世祖曹王繁衍至今,我村历经一千一百多年现发展成为拥有宁氏族人3000多人、10房支系的宁姓大村。而这其间又陆续有族人由于经商、做官及谋生等原因迁居外地,这其间包括两宋期间第七世有族人因在江西省樟树市做县令而迁居于樟树市,第十一世有族人因经商而迁居于浙江、江苏镇江一带及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等等。据族谱记载这些地方有的也发展成人数众多的宁氏大姓村。宁姓源流四
(注:以下姓氏为少数民族宁姓与汉族甯姓不同源,读音也不同,不可混淆。)源于满族。①满族宁古塔氏(又做寗古塔、寗吉塔 、宁塔,锡伯族姓氏作宁武图),原系地名,后以地名为氏。凡八派,出宁古塔、绥分、讷殷、虎尔哈、和佟吉、倭济、萨鲁城新村、哈达等地,见《钦定八旗通志》。汉姓为宁(níng)氏、刘氏。 ②满族宁佳氏。世居宁古塔,见《钦定八旗通志》。汉姓为宁(níng)氏。 ③承德满族宁姓是镶白旗满洲嘉木湖伊尔根觉罗氏。远祖“纳木占巴颜“之弟“噶哈善哈思瑚”是嘉木湖城的领主,为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的主要联盟部落首领之一,为清代第一额驸。后其家族几经起落,由镶黄旗改隶镶白旗乃至散布各旗皆有,而乾隆年间宁安为笔帖式,其携子弟一支则移居承德,到宁安曾孙辈始随名冠汉姓,形成了承德满族宁氏的主体。宁姓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①蒙古族宁佳特氏(与满族宁佳氏同源),世居察哈尔,见《清朝通志·氏族略》。汉姓为宁(níng)氏。 ②蒙古族俄格德格氏,系斡亦剌惕氏分支,见《蒙古姓氏》。汉姓为宁(níng)氏。 ③蒙古族宁嘎德氏(又作宁嘎惕),一以山名为氏,二出自囊嘉台,见《蒙古姓氏》。汉姓为宁(níng)氏、王氏。 ④蒙古族吉喇特氏(又作吉雅特、吉雅德 ),见《清朝通志·氏族略》,汉姓为宁(níng)姓、汪姓。宁姓源流六
水族、壮族、布依族、瑶族等民族均有宁(níng)姓。宁姓得姓始祖
宁俞。即宁武子,春秋时卫国人,卫文公、成公时大夫。成公无道为晋所攻,失国奔楚、陈,卒为晋侯所执。宁俞不避艰险,周旋其间,卒保其身,而济其君。孔子曰:“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因宁俞机智果敢,忠心耿耿,故后世宁姓尊宁俞为其得姓始祖。宁姓繁衍播迁
宁姓发源于春秋时卫国之宁邑,得姓不久,便风光显赫,见诸史册者有宁俞(宁武子)及其子宁相,宁殖(宁惠子)及其子宁喜(宁悼子),宁速(宁庄子)等均为卫大夫,另有被放逐于秦的卫国大夫宁跪,这样宁跪子孙和秦宁公之支庶便在陕西相融合,另宁戚仕于齐,子孙便落籍山东。战国时,有周威王师、赵国中牟(今属河南)人宁越,秦时有魏(今河北临漳)人宁昌,东阳(今安徽天长)人宁君,西汉时有东平亢父(今山东济宁)人宁寿,南阳穰(今河南邓州)人宁成,东汉有朝歌(今河南淇县)人宁季,广汉(今属四川)人宁叔。这些史实表明,在两汉时宁姓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等黄河中下游省份,并有进入安徽、四川等南方省份者。魏晋南北朝时,宁姓曾繁盛于今山东济南一带,故后世宁姓有以济南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这一时期的宁姓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有避乱南迁进入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者,就连祖国西南端的广西也有了宁姓人家的足迹。隋唐两代,宁姓名人再次多见于史册,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沉顿的局面,使宁姓发展呈现新局面。两宋以后,宁姓人南迁者渐渐多起来,并逐渐播迁于广东、福建。明初,山西宁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山东、河北、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河北、京津等地之宁姓进入山海关以北繁衍生息,并有四川、广西之宁姓入迁云贵。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宁姓填四川。清康乾年间以后,山东、河北、河南之宁姓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辽宁、吉林等地,并有闽粤沿海之宁姓入居台湾,山西之宁姓入迁内蒙,陕西之宁姓进入甘肃。如今,宁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吉林、陕西、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之宁姓约占全国汉族宁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宁姓郡望堂号
宁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济南郡——汉代设置。治所在东平陵(故城在今山东章丘西),晋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章丘、济阳、邹平等地。宁姓郡望
据《姓纂》记载:“卫康叔之后,至卫成公生季亹,食采于宁,以邑为氏。”望出齐郡。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今在山东省淄博市。宁姓堂号
宁姓的主要堂号有:“齐郡堂”、“达孝堂”、“笃亲堂”、“成德堂”等。堂号:“济南”、“宽廉”、“解衣”等。宁姓宗族特征
1.宁姓济济多才,早在先秦时期,其名人便竞现史册。2.宁之古体有两种写法,一作寜,乃秦宁公之支庶,一作甯,乃卫康叔之后,但如果追根溯源的话,他们统统是黄帝之裔,又加后俱简化为宁,所以宁姓人更无须分彼此了。3.曾任齐国上卿的卫国人宁戚,他用来打动齐桓公的歌曲可以说是古代较早的一首诗。歌曰:“南山矸白石烂,中有鲤血长尽半,生不逢尧与舜……,长夜漫漫何时旦。”宁姓名人精粹
宁戚:卫国人,春秋时齐国大夫。他怀才不遇,隐于商贾,宿齐东门外。桓公外出他正在喂牛,叩角而歌。桓公闻而异之,谋于管仲。管仲根据他的擅长,向桓公推荐,遂任为大田(农官),后拜为大夫。宁戚为大夫后,管理农事,奖励垦种,薄取租赋,为齐国的富强和齐桓公的霸业起了重大作用,著有《相牛经》一卷。宁戚仕齐国四十余年,死后葬于胶水之东,其墓称“宁戚冢”,位于今山东省的青岛市所辖平度市马戈庄镇冢东村。宁喜:(公元?~前546年待考),又称宁子、宁氏,谥悼子,宁殖之子。著名春秋时期卫国卿大夫。卫献公姬衎三十~三十一年间(公元前547~前546),宁喜担任卫国卿大夫。早在周灵王十三年(卫献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卫献公被宁喜的父亲宁殖驱逐出国。到了周灵王二十五年(卫献公三十年,公元前547),逃亡在外的卫献公派使者悄悄告诉执政上卿宁喜:“苟返,政由宁氏,祭则寡人。”于是,宁喜遂设计谋杀了卫殇公姬秋,迎卫献公返卫国。当时,老子的弟子、著名政治家文子听说此事后就尖锐地指出:“宁氏要有灾祸了!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他用“举棋不定”的围棋术语来比喻宁喜在政治上的优柔寡断,指出其必因此而亡。后孙林父以其采邑戚(今河南濮阳)在反叛,并将宁喜谋杀卫殇公之事诉之于春秋霸主晋国。于是晋平公姬彪即纠集了鲁襄公姬午、宋国大夫向戌、郑国大夫良霄、曹武公姬胜(曹滕),组成联军在澶渊(今河南濮阳)讨伐卫献公,在击败卫军之后,抓捕了卫献公、宁喜、北宫等人,押至晋国看管起来。后来,卫献公再次复位,在周灵王二十五年(卫献公三十年,公元前547年)起任命宁喜担任卫国卿大夫。不久,卫献公厌恶宁喜恃傲专权,于是在第二年(公元前546年)借大夫公孙免余之手,杀死了宁喜,并将其陈尸于朝。宁越:(生卒年待考),中牟人(今河南中牟)。著名战国时期周朝大夫。宁越家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种田的辛苦呢?”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散失年,就不用再辛苦种田了。”宁越说:“那么,别人休息的时候,我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我不睡觉。我苦读十五年,应当有所成就吧。”果然,宁越从此刻苦读书十五年,因为品学兼优,周王室的成公就聘他为老师。终于实现了他的志愿。宁成:南阳穰(今河南邓州)人,西汉酷吏。贪暴残酷,武帝时任内史,后畏罪解脱归家。再起为关都尉。人说:“宁成治,如狼牧羊。”他任济南都尉时,执法十分严厉。后来任关都尉时,出入关的人都哀叹:“宁见乳虎,无直宁成之怒”。后来宁成辞官回乡经营,居然也大富大贵,家族昌盛。钦州宁氏原居住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其地被北魏吞占,于是举族南迁,落脚于“南平僚”聚居地区,成为南平渠帅。梁武帝时(502—557年),族人宁逵出任定州(今广西桂平)刺史,总督九州诸军。陈朝,改任安州(今广西钦州市)刺史。宁逵死后,其子宁猛力为宁越郡(后改名钦州)太守,对居住在这一带的乌武僚“修其教不易其俗”,将他们团结在一起,因而得到他们的拥戴,成为乌武酋帅。宁赓: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唐代官吏。僖宗广明中黄巢起兵,赓与弟宁衮统乡兵拒之,守饶、歙二州。官至御史大夫。宁涛: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宋代画家。善画,师范宽,多作关右风景,以精雅称。宁智:绛州曲沃(今属山西)人,北宋学者。举乡贡进士。通《五经》,教授晋绛。其德性学问,为时所重。宁时凤:饶州浮梁(今属江西)人,南宋官吏。进士出身,官蕲春主簿。金兵至,众皆惊惧,独时凤慷慨陈词,卒死于难。宁玉: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元代将领。膂力绝人,从世祖渡江有功,授百夫。后攻襄樊、灭南宋,累官浙西道都元帅兼沿海上万户。宁正:凤阳府寿州(今属安徽)人,明初将领。沉着有胆略,随朱元璋征讨四方,并屯田数万顷,兵农饶足,积功至四川都指挥使,后守云南。宁钦:湖广衡阳(今属湖南)人,明代官吏。正德时为御史,谏武宗南巡。又奏革吉王府渔税,定递马之制,减带征之数。宁调元:湖南醴陵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诗人。留日期间入同盟会,民国成立后,任广东三佛铁路总办。后因参加二次革命,被袁世凯所杀。有《太一遗书》。宁泽涛:1993年3月6日出生于河南郑州,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游泳队运动员。主攻短距离游泳,主项为自由泳。标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