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的来源即是赵姓起源,这里是百家姓赵姓起源。赵姓来源为你详尽的介绍赵姓的来源,赵姓的历史,赵姓的字辈,赵姓的宗祠楹联,赵姓的族谱等相关赵姓所有知识。让你对赵姓家族起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赵姓的来源即是赵姓起源
百家姓赵姓起源之赵姓的来源
赵姓来源有二
一、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其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是造父。
1.赵姓血缘始祖----少(白皋)氏
鸟夷族为赵姓的先祖氏族。
伯劳鸟,赵姓民族的鸟图腾,其地望在今山西赵县。赵是少(白皋)氏的后裔伯益的后代。伯益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贤人,他能调训鸟兽,深晓火的用途,使鸟夷族的畜牧迁徙生活进入农耕定居生活,因此而继承了少(白皋)氏的赢姓,很得舜的欣赏,并将女儿嫁给他,禹曾想将王位禅让于他,可惜未能遂愿。伯赵就是伯劳鸟,是远古主掌司至、通报节气的官员《左传·注》里说:“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左传·疏》里:“此鸟以夏至来鸣,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伯赵又名(贝鸟)或(快-忄+鸟),《诗经·豳风·七月》记:“七月鸣(贝鸟)”。就是说:七月到了,(贝鸟)这种鸟就鸣叫开了。
伯赵有两个含义:其一,伯赵即伯劳鸟,是一种于七月定期鸣啼,冬至时即止的候鸟。其二,伯赵是上古时主掌司至,通报节气的官员。赵的始祖是少嗥金天氏,为中国上古时代“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的创始人,为人类天文历法之父。《帝王世纪》说少嗥氏“有凤鸟之瑞,以鸟纪官。,’伯赵又是一种“夏至鸣,冬至止”的候鸟,这样,以伯赵为氏族图腾的赵姓氏族,其首领也就担任了主掌报“夏至、冬至”两节气的官员。鸟夷族除其首领少(白皋)、皋陶、伯益三个部族,都以玄鸟而演化的凤凰为图腾,
少嗥金天氏是鸟夷族的第一位杰出的首领,也就是赵姓的血缘始祖。
少嗥金天氏为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上古“五帝”之一。 中国的古籍之中,有关少(白皋)金天氏的记载非常多。《史记》中的《五帝本纪》记载,少嗥金天氏是黄帝之子青阳,又名玄嚣。当今著名学者何光岳研究员经考证研究后,何先生认为:少睥金天氏是鸟夷族人的始祖,而鸟夷族人以玄鸟为图腾,并因此而转化为凤凰崇拜。玄鸟即是燕子。在中国的上古语言之中,嬴即是燕,燕就是嬴,嬴与燕二字是相通的。因此,说少睥金天氏是嬴姓,合乎历史的事实。
少皓金天氏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原始手工业与原始金属制造业和金属制器使用的创始人。除此之外,少嗥金天氏还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代原始古乐的发明人。少眸是其名,金天氏为其号。由于少嗥是以金德居于五帝之一,故曰金天氏的名号之中有“金”。
少睥金天氏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第一位天文历法的学者。据宋代罗泌《路史》中的《后纪七》所记,少(白皋)金天氏领导下的鸟夷族,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早确定星宿的部落。少睥金天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运用天文学的原始知识,来测定天上的星座和确定方位,并以此来记录气节,故而在其名号金天氏之中有“天”。
少(白皋)金天氏的地望在北方燕山一带。据《通典》所记:“北辰为睥宗。”意思是说北方的星辰是以嗥作众氏族的宗主,即少(白皋)金天氏是众鸟夷族部落的领袖。《帝王世纪》中言:少嗥金天氏“作乐曰九渊”。所说九渊又称大渊,即为今时的渤海;因少(白皋)金天氏所领导的鸟夷族人当时居于渤海,少嗥金天氏故而作九渊乐曲,歌颂自己的故乡。此后,少嗥金天氏带领鸟夷部落南迁至山东南部。据《路史》一书《注》引休子云:“少昊 (嗥)生于稚华之野。”稚华即是今河北盐山县东南。后率众鸟夷族人南迁,“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而谓之穷桑帝”。穷桑和曲阜都在今山东曲阜市。所谓登帝位,实际上是被鸟夷族人正式推举为鸟夷族部落联盟的首领。
2.受姓始祖----造父
鸟夷族的第三位杰出的首领伯益与玉女的长子鸟俗氏继承部落首领之位时,夏朝还国事太平。鸟俗氏大廉的长子名叫费昌。费昌继承部落首领之位时,正是夏桀当政之际。在夏桀当政时,朝廷大臣们几乎都在荒淫无度、奢侈腐朽中生活。一些关心江山社稷、敢于直谏的大臣,或被莫须有的罪名治罪,或被贬官革职。广大劳动人民遭受的剥削和压迫越来越严重和残酷,夏王朝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反抗情绪,费昌为夏王朝的前途十分担忧。他再也不能缄默不语了,于是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多次向夏桀进谏,劝其俭奢华、轻赋税,减轻人民的负担,以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荒淫无道的夏桀不但不听其劝告,反而认为费昌是在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于是暗中下令将费昌入狱待斩。费昌事先得报,举家逃到了正在汇集天下英雄,商讨灭夏大事的商国。
夏桀统治的后期,夏朝的天下已开始分崩离析,朝廷的政令不通,各路诸侯各自为政,互相侵伐。定居在亳(今河南商丘)地的商汤治政有方,国事兴旺。商汤委任贤人伊尹为相,委以国政,征服了与商为敌的部落葛(今河南宁陵北),并先后灭掉了韦(今河南滑县)、顾(今河南范县)两个诸侯,又灭了昆吾氏(今河南濮阳县),开始举兵西向,准备与夏桀争夺天下。费昌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避难逃到了正处于旭日东升之势的商国。
费昌是当时颇有声望的一位贤臣,伊尹早就建议商汤与其联系,以便削弱夏桀身边的力量,今见费昌避难本国,商汤与伊尹都无比高兴,于是立即召费昌入宫,三人连夜商讨灭夏桀的大事。《史记》中的《秦本纪》记曰:费昌“为汤御”。即指费昌充当了商灭夏的开路先锋。费昌统兵伐夏,夏兵多于战前倒戈,商兵势如破竹,夏桀只得亲自统兵迎战。费昌“败桀于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显赫战功。
从商汤开国直至商朝第九代王太戊帝,费昌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其子孙后代,“或在中国,或在夷狄”,遍布于九州之地。费昌之子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孙名中(氵+橘-木),任商朝西戎(今甘肃省)守土官。中洁有子蜚廉,蜚廉善跑,恶来力大如牛,父子二人颇得商纣王的器重。纣王凭借蜚廉父子二人之力,坐稳王位后,即行暴政,举国上下怨声载道。蜚廉知纣王无道,必无善果,于是借口为纣王寻找神石棺而离开京城,随后隐居于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岳山,位于山西省霍县东南)。恶来因为是纣王的贴身护卫统领,故而未能走脱。后来周武王伐纣,恶来尽职而殉身。恶来的后代由蜚廉抚恤养大,逐渐繁衍成日后强大的秦族,仍继承舜帝赐给远祖伯益之姓——赢。
蜚廉退隐霍太山后,因而避免了战争之祸,并喜添一子,取名季胜。季胜有子名孟增,自幼聪明过人,对商朝的甲骨文造诣颇深,因而“幸于周成王”,被周成王召人宫内,当上了讲学的太学士。不久,孟增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奖,被赐封于皋狼(今山西省与陕西省交界之处的河套地区)。孟增以地名显贵,被周成王赐名皋狼。皋狼有子名衡父,衡父有子名造父。造父得信于周穆王,并因功受赐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由此而得姓为赵氏。
汉代的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解释“赵”字的:“趋赵也,从走,肖声。”又说: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再说: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依据许慎的考证,“走”与“肖”二字结合为“趟”字(今简化为赵),“赵”的含义就是亲近的随从仆人。正如许慎所言,赵姓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亲近车御,并因此而受赐赵城,获得赵姓。
造父为少嗥金天氏的十三代孙。造父因祖父孟增皋狼的功德而成为周穆王的亲信随臣。造父与周穆王岁数相近,并又有共同的喜好,都喜爱收养天下的名马,擅长狩猎。周穆王于是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车舆。一日,造父游潼关马市,发现了六匹毛色无杂的骏马。其时,周天子的车乘为八匹骏马,并且品种统一,毛色一致。造父心想,买下了这六匹骏马,若留下自己来用,其品种优于周穆王车乘之马,自感不妥;若送与周穆王,又还少了两匹。若不买下这六匹骏马,造父内心实在难以平静。这样,造父在马市上转了一天,直到得知这种骏马在潼关东南山中的桃林地方还可以找到,就毫不迟疑地买下了这六匹骏马,并亲自深入东南山桃林去找寻同一毛色的骏马。
据《史记》中的《赵世家》正义所云:桃林之地,“广阔三百里”,树木参天,遮天蔽日,捕获千里骏马,谈何容易。造父在三百里桃林之中,风餐露宿,人蛇蟠之川,闯虎穴之沟,终于获得同一毛色的千里骏马两匹。造父将所得之八匹千里骏马送给周穆王。周穆王万分喜悦,立刻更换新舆,并赐造父深入桃林亲自捕获的两匹千里骏马名为“骅骝”、“骊耳”。从此以后,“骅骝”“骊耳”就成为赞美千里骏马的代名词。
周穆王自从换了新坐舆后,喜欢得不得了,对造父更是倍加宠爱。周穆王有时高兴,还常赐造父与自己同乘。一日,周穆王召造父与自己同乘,出都城丰镐(今陕西西安),纵马西向,八匹千里骏马如腾云驾雾,不一会就将随行的卫队远远地甩在身后,不见踪影。周穆王和造父,君臣二人,乘兴扬鞭催马,不出半日就来到了西域。两人第一次来到西域,见地广人稀,山川壮丽,景色古朴,大大异于关中;加之珍兽猛禽遍地,激起了他们射猎之心。君臣二人追禽赶兽,好不得意;所乘千里骏马又十分贴近人意,真乃随心所欲,意到车到,心想事成。不出一刻,车舆上就堆满了射猎的珍禽异兽。
其时天色已晚,难以辨别回关中之道。君臣二人决定在西域寄宿一夜。二人已感疲惫,于是不讲君臣之礼,二人并肩躺在车舆上,任凭千里骏马在西域千里荒漠上驰骋。良驹识途,千里骏马通神灵。八匹千里骏马奔驰了近半个时辰,将君臣二人送到了西域瑶池。瑶池乃凡人难以见到的仙境,主宰西域的土地娘娘西王母就住在这里。《史记》中《赵世家》篇的《索隐》记载:周穆王与造父得到了西王母的热情款待,并在瑶池之上“与西王母觞”,三人对饮仙酒“作歌”,周穆王与造父都“乐之忘归”。正在此时,传来徐国(在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穆王非常着急,在这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穆王迅速返回镐京,及时发兵打败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将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之地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的后裔便以封邑为氏,称为赵氏。造父受周缪王(即穆王)赐,得赵城为赵氏,下传六世至奄父,名公仲,为周宣王近御,助“宣王中兴”,赵姓初兴。
二、皇帝赐姓和少数民族改姓赵氏:
在赵姓的发展史上,由于赐姓、冒姓和改姓及其他途径加入赵姓的也不少。
中国历代帝王为笼络、褒奖臣属,不但用惯常的封官加爵、赏赐钱财等手段,还通过钦赐国姓来达到目的。宋代皇帝对归顺的少数民族首领等赐姓赵,以示恩宠。北宋太宗时,居住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的党项族拓拔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任命木荣为荣州(今四川荣县)团练使,赐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河湟羌族隆赞(首领的称号)青唐陇拶为河西军节度使,任鄯州(今青海西宁)知府,封武威郡公,并赐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口瓦)受赐姓名为赵怀义,任廊州团练使,并任湟州 (今青海湟中县)知府。辽政权光禄卿马植,本燕人,为辽国大族,与辽皇帝不睦,向宋朝廷透露了辽政权的内部情况,并建议宋、金联合灭辽,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先授秘书丞,旋升任右文殿修撰,颇为宠信。后因事贬谪彬州,于贬所处死。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但南宋朝廷认为他功在社稷,赐他姓赵。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他们有的从海路来,经江浙逐渐深入内地;有的从陆路来,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宋代,犹太人向朝廷进贡西洋布,皇帝对他们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于是他们就在中国居住下来,散居于北京、杭州等地,尤以宋都汴梁 (今河南开封)最多,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1489年)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李、聂、金、张、左、白等17姓 (其中两李、两金、两张系同族异姓)。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加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 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姓,授锦衣卫指 挥,后升任浙江都指挥佥事”。清朝康熙年 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宽大优 待,分别赐予汉族汉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就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南马头村有几户赵姓人家,每逢年节祭祖便合族集中,悬挂祖先画像,郑重参拜。据说他们挂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像。相传这刀家是明朝皇室后裔,明亡后,改姓隐名,迁居此村,原姓朱后改姓赵。1983年,在殡葬赵永全时,在墓侧掘出残碑一通,上刻:“……我祖是大明之君,自崇祯失基,播迁于此。我本姓朱,随以赵为氏焉。”可惜 1942年日本侵略军“扫荡”马头村火烧房子时,这支赵氏祖先像遭火焚毁。曾任清贵州提督的赵德光,祖上本姓张。元朝时,有一个女真人姓术要甲,由于发音问题,被误传为“赵家”。元世祖忽必烈擢升其为官,诏书呼其为赵氏,他也就改姓赵,取名赵良弼,成为元代名臣。明朝时,蒙古人阿勒楚尔古特,外祖父是女真人,姓兆斋氏,他从小在外祖父家长大,人们传言他随外祖父姓赵(兆斋与赵同音),他也将错就错,改姓赵。女真人是满族的祖先,清兵入关时,引起汉族人的反抗。康熙帝时,将汉军镶红旗人一支改姓赵氏,以缓和民族矛盾,清初名将赵宏恩、赵国祚都出自这支。清朝廷后又将汉军正蓝族人一支改为赵姓,清末名臣赵尔巽、赵尔丰都出自这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失去了尊贵地位,他们纷纷改姓赵、刘、金三姓,从而扩大了满族中赵姓的人数。满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姓者。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等中也有赵姓。
据《汉书》中的《列传》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一位叫赵安稽的匈奴人,世世代代居住在甘肃塞外的匈奴领地,为当地的匈奴王。汉武帝时,赵安稽投降汉朝,被汉武帝册封为昌武侯。西汉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匈奴左贤王举兵反对汉朝的统治,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大军征讨。赵安稽率领所属部落协助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左贤王,屡立战功,被册封为坚侯。
匈奴赵氏
坚侯赵安稽的同族人之中,有一位叫赵信的匈奴人,曾任匈奴国的相国,有“胡小王”之称。“胡小王”赵信初投降汉朝,被封为翕侯,赐将军名号。当时,匈奴国的皇帝伊稚斜单于十分器重赵信的才干,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他,并封赵信为匈奴国次王。故此赵信叛汉投匈。其时,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大军进攻匈奴,匈奴国君伊稚斜单于几番交战,都大败而归。赵信于是建议伊稚斜单于率领所部先迁移到漠北,以迫使汉军罢兵归朝,然后再率领所部返回漠南的塞外故地。伊稚斜单于从其计,将所部迁往漠北。不料,赵安稽的家臣探知此计,向赵安稽报告了此计。赵安稽于是建议骠骑将军霍去病将计就计,利用赵信误以为汉军不会出击漠北的思想,遣大军远征漠北匈奴,杀了伊稚斜单于一个措手不及。骠骑将军霍去病从赵安稽之计,率军直捣漠北,远征伊稚斜单于而大获全胜。单于被迫派赵信为使者与汉室和亲,西北边境由此安定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坚侯赵安稽一脉赵氏家族,也因此得到了一个繁衍发展的大好时期。
越族赵氏
西汉武帝之时,世居南越的赵光因归附汉朝,而被西汉武帝封为随桃侯。
赵光世代居住在苍梧(今广西省梧州),南越王赵佗之后,为南越国的贵族子弟。赵佗创立南越国时,将桂林郡南部的梧州封给赵光。赵光受封为苍梧王,以控制西江中游。
南越国被汉武帝派兵灭亡之后,汉朝为了拉拢赵光,以便于巩固汉朝对南越的统治,对赵光采取了怀柔政策,保留了赵光苍梧王的称号。赵光为了表示自己与汉朝势不两立,拒绝了汉武帝赐封的苍梧王称号,自号“苍梧秦王”,以示反汉。赵光之所以在原苍梧王的名号之中,加上一个“秦”字,一是因为汉朝赐封了苍梧王,赵光以示不接受;二是自称本族姓秦,自号秦王。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赵光与联姻的原南越国贵族吕嘉一齐起兵反对汉朝。汉武帝遣派将军路博得率大军去平定。赵光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人,他之所以起兵反对汉朝,是得到了关于汉朝内部不确切的情报,因而起兵想试探一下汉朝的反应。当汉朝真的派出大军来征讨时,苍梧秦王赵光自知不是汉朝大军的敌手,立即上书汉武帝表示言和。汉武帝原本想趁此机会废掉苍梧王,没想到赵光见风使舵如此迅速,
加之讨伐的汉军还没有准备充足,只得接受了赵光的上书。为了表示对叛乱的责罚,汉武帝撤消了汉朝原赐给赵光的苍梧王称号,改封为随桃侯。赵光为了表示对汉朝再也不怀二心,重新宣称自己恢复有功于汉朝的赵姓,再也不提自己姓秦。现今南越族之中的赵姓成员,多是随桃侯赵光的后裔。
白族赵氏
在中国历史上的五代之时,居住在云南大理一带的少数民族白族建立了一个名为大长和国的小国。在这个大长和国之中,有一位名叫赵善政的白族贵族十分有名望和地位。依据《新唐书》与《南诏野史》的记载,白族之中的赵姓是一个资深的贵族世家。在一些古籍之中,就有了赵姓早在魏晋南北朝以前成为白族贵族的记载。关于赵姓是如何进入云南大理一带,并成为白族大家庭之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史书的记载不一,其主要的观点是: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致使中原一带社会动乱,加之当时黄河发大水,居住在中原的赵姓家族成员之中的一支就举族向南迁徙,进入云南后在大理定居了下来。
中原赵姓迁徙进入云南,并定居在白族居住的大理之后,将当时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文化带人到当地,使白族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明显的提高。为此,中原赵姓在白族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不久就被白族的酋长赐为贵族世家。赵姓成为大理白族的贵族世家以后,其家族成员之中出了一位名叫赵善政的后人,成为了大理白族的大长和国的清乎官。赵善政世居剑川(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与后唐剑川节度使杨干贞颇有交情。杨于贞认为当时的国君郑隆嬗不听话,于是杀死了郑隆嬗,由赵善政继为骠信(国王)。赵善政得到王位后,改大长和国的国号为大天兴国,又称兴源国。赵善政在位仅两年,公元929年又因与杨干贞发生冲突,而被节度使杨干贞所废。
白族之中的赵姓家族涌现出了不少的文人学士,其后裔之中有明代的著名文人赵炳龙。据有关史籍记载,赵炳龙自幼勤奋好学,擅长古文,名于诗词,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3年)高中进士一甲第二名榜眼。明朝灭亡后,赵炳龙追随当时的抗清名将杨畏知赴肇庆(今广东省肇庆)抗清,担任南明政权吏部文选司主事,不久升任户部员外郎。南明政权被清军灭亡后,赵炳龙见清朝统一天下的大势不可抗拒,自己又不愿附膺清朝,于是隐居在肇庆的郊外向湖村,以教书为生。赵炳龙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著作,所著颇多,其著作《居易轩诗文钞》8卷、《宝岩居词》等至今流传于世。又有赵汝濂,白族的云南大理赵姓家族的后裔。赵汝濂在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中进士,历官至右副都御史。赵汝濂为官清廉不贪,严于律己,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其时,朝廷佞臣赵文华党羽甚众,其他御史都不敢揭其短。惟有赵汝濂不顾自己的安危,挺身而出,多次上书责谏佞臣赵文华,因而名扬四海。赵汝濂的文章真是文如其人,文风洒脱,落落大方,其诗文有“信手应人、不为雕虫之技”的美誉,颇有盛名。
白族之中的赵姓家族中的清代名人,比明代文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尤以赵淳、赵廷枢、赵辉璧等人最著风骚。赵淳,白族赵姓世家之后,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进士及第,曾任云南东川、鹤庆两府教授,其诗文辞句精练,风格明快,妙不可言,可惜多已流失,留传下来的不多。赵廷枢,为赵淳的同族人,曾任江西安福、萍乡、安远诸县知事,晚年辞官归乡定居。赵廷枢所撰诗文颇多,今有《所园诗集》4卷,有诗文五百余首,流传于世。赵辉璧,洱源风羽(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人,因其祖居之地与后唐时当了两年大天兴国国王的赵善政是同地,而赵善政被后唐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所废后,就隐居下来,其后事不明;因而,赵辉璧有可能是赵善政的后裔。赵辉璧是清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道光六年(公元1826)高中进士,历任安徽全椒、山西临县知县,后因病归故里。其著述颇多,《古香书屋诗钞》12卷,题材广泛,内容精湛,对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与反动的外国殖民主义侵略者进行了讽刺和抨击。其撰写的《读诗管见》,是一部关于诗歌精辟的理论性著作,为同朝学子们所称赞,对今日的诗歌爱好者依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蒙古族赵氏
据《元史》一书记载,在内蒙古境内的大青山下,蒙古族的汪古部落之中,有赵姓家族的分支。蒙古族汪古部落的赵氏,参与了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战争,其中一位名叫赵国宝的族人是元军进攻四川的先锋军统帅。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赵国宝统率元军的先锋部队直攻四川境内的重镇重庆,经过几十天的激战,迫使重庆的南宋守将张实投降。赵国宝因功被授三晶印,并授为蒙古军汉军的元帅,并同时被赐文州吐番万户府达鲁花赤(蒙古语,意思是征服者和统治者)。达鲁花赤的头衔只有蒙古的贵族才能享有,也就是说,从赵国宝开始,蒙古族汪古部落中赵姓已成为蒙古国及此后不久建立的大元帝国的贵族。
赵国宝之子赵世延也是蒙古族汪古部落之中的佼佼者。赵世延自幼喜欢读书,潜心研究中原儒家学派的经世致用之学,为元朝的建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 (公元1284年),赵世延官授承事郎、云南省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不久升监察御史。其时,元朝丞相桑歌处事专横,包庇凶犯,赵世延于是当廷指责丞相桑歌,请求元世祖忽必烈下旨严办凶犯。赵世延与丞相桑歌因此不和,因而多次遭到桑歌的中伤。元世祖忽必烈重其才,不愿治其有罪,于是将赵世延出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事。赵世延到任后,大力倡导儒学。其时,江南正逢水灾,赵世延于是遵照圣人之言,在管区之内设立多处义仓,并主持修复了澧阳县(今湖南省澧县)的环堤,因而深得民心。元成宗铁木耳之时(公元1295-1307年),赵世延任中书左司都事、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安西路总管等官职。元武宗海山时(1308—1311年),赵世延升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因主持修复都江堰有功,晋升为陕西行台侍御史。元仁宗时(公元1312-1320年),赵世延作为少有的四朝元老进一步得到元仁宗的器重,历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中书参知政事、御史中丞、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等封疆大臣。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赵世延因年老多病而上书请求辞官。此时,赵世延已是八朝元老,元文宗仍不愿让其告老还乡,于是将其诏进京城与当时几位大学者组织纂修《经世大典》。不久,赵世延被封鲁国公,举家迁居成都。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赵世延因病卒于成都。赵世延是元朝达官,也是元朝贵族之中少有的几位颇得民心的好官。赵世延为政历时九朝,共五十余年,编有《风宪宏纲》流行于世。
藏族赵氏
作为元朝开国功臣的少数民族的赵氏,除了内蒙古大青山下世居的蒙古族汪古部族人的赵姓族人之外,还有世居在甘肃临洮的藏族赵氏族人的后裔。据《元史》一书的记载,世居在临洮的藏族赵氏族人,在金朝本年出了一个赵阿歌昌,任金朝熙河(即甘肃临洮一带)节度使。金朝被元朝灭亡之后,赵阿歌昌率领部众占据甘肃莲花山,称王一方。后见元朝国势日盛,赵阿歌昌于是顺势而为,投降了元朝,被元帝授叠州(今甘肃境内)安抚使。赵阿歌昌到叠州赴任之时,叠州城内空无一人。原来,当地居民为了逃避战乱,早已人去楼空,留下了一座空城。赵阿歌昌上任后,立即招抚逃亡在外的叠州居民,亲自带领回城居民修筑居室,请来内地汉人讲授耕桑技术,使叠州一带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为促进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昌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赵阿歌昌一生致力于叠州的社会经济发展,逝世于官职任上,终年八十岁。
赵阿歌昌有子多人。其中,赵阿歌潘是最有作为的儿子。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南征大理,取道经过临洮。其时,赵阿歌潘为临洮府事,受命随元世祖忽必烈同行。忽必烈之子蒙哥为蒙古军大元帅,十分赏识赵阿歌潘的才于,于是将其招入幕府之中,共谋南征大计。后蒙哥统军攻四川,授命赵阿歌潘为先锋军统帅。赵阿歌潘率领先锋部队屡立战功,因而被元世祖忽必烈授临洮府元帅。后又因功被元帝赐名拔都(蒙古语,意为大元帅),成为元帝国声名赫赫的大元帅。拔都,不仅是大元帅,而且是专门赏赐给蒙古贵族的高级官衔。赵阿歌潘受赐拔都头衔之后,世居甘肃临洮藏族之中的赵姓家族就成为了大元帝国的贵族,其家族文化由此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族人也得到迅速的繁衍。
藏族赵姓除了赵阿歌昌一支外,还有其他几支,其中南宋恭帝赵(口+丝-一+灬)、的后裔一脉人藏族也是藏族赵姓的主要支脉之一。
赵(口+丝-一+灬),公元1271年出生,为宋太祖赵匡胤之后,南宋度宗赵(礻基)之子。度宗病逝后,赵暴继承帝位之时年仅4岁,是为宋恭帝。继帝位后,因年岁太小,朝政由谢太皇太后主持,实际上仍由专横霸道的奸臣贾似道专权。公元1276年1月,元军打败宋军,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城下。年仅5岁的宋恭帝赵昆随同谢太皇太后投降。当年2月,赵(口+丝-一+灬)和生母全太后及随从被押离临安北上,五月抵达元朝大都(今北京)。赵(口+丝-一+灬)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瀛国公,暂居大都。公元1282年12月,12岁的赵(口+丝-一+灬)又被迁居到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别苏克),在此度过了少年时代。公元1288年,赵(口+丝-一+灬)已年满18岁。元世祖忽必烈担心留着他将造成后患,准备杀掉赵(口+丝-一+灬)。赵(口+丝-一+灬)、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向忽必烈请求脱离尘世,永生为僧,以绝己后,消除忽必烈的疑虑。元世祖忽必烈应允,于同年12月遣送赵屠、进入吐蕃,习学佛法。从此赵(口+丝-一+灬)长期居住在西藏萨迦大寺,更名为合尊法师,号木波讲师,过着清苦孤独的庙宇生活。赵(口+丝-一+灬)终日与青灯黄卷为伴,潜心于学习藏文,研究佛法,几年之后成为萨迦大寺的学问僧,一度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主持。赵(口+丝-一+灬)在佛经的翻译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译成了《因明人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重要的经文,被藏学史学家誉为翻译大师。
赵暴老年,与一回族女子做伴。据传说,这名回族女子是元朝的皇族赵王经过萨迦大寺时,见赵孱、年老孤单,颇为同情,于是留下一名回族女子与其做伴。不久,赵(口+丝-一+灬)与回族女子奉诏迁居甘州(今甘肃张掖)山寺,在此得一子。其时,元明宗巡行至赵昆居住的甘州山寺,见山寺之上有龙文五彩神气,于是下令随行官员人寺访查,得知山寺之中别无他物,只有一小儿刚出世。元明宗正好无子,得此消息大喜,当即下诏,收赵(口+丝-一+灬)之子为太子,赐名妥好欢贴睦尔,即后来的元顺帝。故此,在《宋人轶事汇编》一书之中的《少帝》卷中,有明朝才子俞应则之诗文云:“虽因浪子失中国,世为君长传无穷。”意思是说,南宋王朝虽被西湖的歌舞所断送,小儿皇帝赵(口+丝-一+灬)的后裔依然能得到天子之位,这岂非天意乎?有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在得知俞应则的诗后,去观看历代帝王像,见到元顺帝的相貌果真十分像宋太祖赵匡胤。明成祖于是感慨道:“难怪元顺帝一点也不像元朝的历代帝王,而酷似宋朝的宋太祖。”
公元1323年,赵(口+丝-一+灬)因诗文而遭受文字狱,被屈杀。其子多人,除传说中的长子为元顺帝以外,其余都留居西藏,成为藏族之中赵姓始祖之一。
瑶族赵氏
赵姓不仅是汉民族之中的大姓,在有的少数民族之中也为主要的姓氏之一,尤以瑶族的赵姓为代表。瑶族的赵姓与其他少数民族之中的赵姓相比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部分
的少数民族之中的赵姓没有关于赵姓始祖传说的文献记载,而瑶族的赵姓则有其姓氏始祖的详细的文献记载。依据瑶族史话《过山榜》文献的记载,瑶族的赵姓始祖是一只名叫盘夸的龙犬;盘夸与评王的公主结婚后生了12个子女,其中的第八个儿子取名叫赵瑞封,即是瑶族的赵姓的始祖。
传说,瑶族早年有一位评王。一日,评王上瑶池仙境游玩,得到龙犬一只,身长三尺,毛色黄斑,能讲人语。评王十分宠爱,为龙犬取名盘夸。其时,有一位高王,兵强马壮,率兵侵略评王。评王被打败后,只得将爱犬盘夸献给高王求和。高王得到盘夸后,仍不放过评王,时时加以侵略劫夺,令评王的民众无法为生。盘夸龙犬是一只神物,对高王的霸道行径十分不满;加之盘夸与评王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决定惩罚高王,为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除去祸首。一日,盘夸龙犬趁高王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高王身边的近侍又疏于防范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高王,将高王的首级咬下,冲破敌人的追杀,狂奔七天七夜,将高王的首级献给评王。盘夸龙犬因劳累过度,四肢鲜血染地,昏倒在评王宫殿的大堂之上。评王急忙宣太医急诊,将盘夸从危亡之中救活。
评王见盘夸为一龙犬,竟如此感恩图报,甚是感动,决意给盘夸以重奖。评王问盘夸龙犬要什么赏赐,盘夸龙犬回答:“评王曾有令,谁能除去高王,谁就可以与公主成亲。我要求评王信守此诺。”盘夸龙犬的要求可把评王给难住了。不同意盘夸龙犬的要求,自己就失信于天下;如果同意盘夸龙犬的要求,岂不断送了公主的一生。评王左右为难,终日忧心忡仲。公主深被盘夸龙犬的行为所感动,评王的心事被她得知后,决心与龙犬成亲。盘夸龙犬与公主成亲后,双双进入深山老林。盘夸龙犬进入深山老林与公主完婚后,一夜之间竟变成了一位英俊少年。几年之中,公主一连生下六对龙凤胎。评王得知自己有了六男六女12个外孙,说不出有多么高兴,于是传下圣旨,敕封盘夸为瑶族始祖盘王。与此同时,评王还给自己的12个外孙分别敕姓为: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被敕赵姓的是第八子,名叫赵瑞封,封都尉补充国公。
其时正值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2年),赵瑞封出外独立谋生,居住南渡林子村。赵瑞封娶妻二人,大妻生子赵宗先,分下金香炉,小名大赵;小妻生子赵宗县,分下银香炉,小名小赵。至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赵瑞封后裔迁至桂林落居。在桂林住了两代以后,赵姓瑶人又从桂林迁居到了广西平乐府东门八宝村住了一年。因避官祸,赵瑞封的后裔被迫迁出八宝村,迁到上五堡京子村,与另外七姓瑶人合居。赵宗先有子五人,赵宗县无后。赵宗先的后人之中出了两位著名的人物,他们就是瑶族人民的反清英雄赵金龙和赵福才。
清朝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清朝政府加强了对瑶族人民的剥削,当时迁居到湖南江华居住的瑶人赵金龙和赵福才决定举行反抗清朝的武装起义。两人秘密联络了近三千瑶族人民,以红布缠头作为义军的标志。起义军起事后,迅速占领了蓝山、江华、宁远、新田等地,并制定了“杀贪官、斩污吏、夺田地、扶贫苦”的政策,很快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赵金龙有勇有谋,率领起义军多次击退清军的围剿。第二年,清朝政府调集了湘、广、桂、黔四省的兵力,由户部尚书禧恩亲自坐镇指挥,对赵金龙和赵福才领导的瑶族人民起义进行大规模镇压。赵金龙和赵福才率领瑶族义军,与强大的清军浴血奋战了二十余天,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为中华少数民族中的赵姓家族历史,写下了辉煌而悲壮的篇章。
壮族赵氏
在清朝时期,壮族赵姓家族成员中出了三位有名的大学者,他们是广西宁明的赵克广、广西龙州的赵荣正和赵荣章。
百家姓赵姓起源之赵姓的历史
一、寻根溯源
赵姓目前在百家姓人口比例中排列第七位,人口约有2977万(2008年人口学统计调查),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3%。这么一支庞大的赵姓人口其祖先是谁呢?如追溯到远古时代,赵姓在得姓之前的先祖又是谁呢?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早已时过境迁,如今实在难以细述。何况当时的社会不发达,又没有留下完整的文字记录及历史记载,就是少有的资料也因保管不慎(如地震,水灾,火灾,腐烂变质,搬迁,人为等因素)早已丢失,难已详细传承下来。直至到了2000年前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在公元前122年开始写《史记》时才有一点点赵姓历史资料记载。虽然真实性较高,但也不过是冰山一角,并且有些内容现在看起来也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不过对于远古氏族社会人类的生育繁衍杂有一些神话及不实之词,当时的史学家能记下如此美丽的传说我们是能理解的。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华胥氏开始的。传说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因黄帝以前的文字记载不详,加上司马迁对历史考证又非常严谨,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是从黄帝开篇的。据《史记》记载,黄帝是少典的后代,少典是女娲的后代,而女娲又是太昊的后代,太昊又是华胥氏的后代。
相传在远古时,中国西北无垠的大地上,有一个富饶美丽的部落,叫华胥氏国。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欲望,一切都顺其自然,所以每个人寿命都很长。不仅能畅游于水中,而且能在熊熊大火中来往行走,腾云驾雾于天地之间,耳聪目明,尤如天上神仙。在这个国土上,有一个叫华胥氏的姑娘,有一天偶然看到一个很大的脚印,她就把自己的脚放进那个脚印里,突然感到身子一震便怀了孕,且生下了一个儿子叫做伏羲,他长大以后,就叫人织网、捕鱼、射鸟等。另有一说是太昊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黄帝、炎帝。实际上司马迁写史记时因掌握黄帝之前的资料也较少,加上民间又异说颇多,所以对黄帝之前的事好多都尚未定论,也只能估摸。黄帝和炎帝也只是当时两个主要部落的首领,所以后人都说我们是炎黄子孙。
黄帝的后裔女修,生活在尧舜时代,长的貌若天仙,并且喜欢花鸟。传说在一个阳春三月的一天她独在一片桃林中玩耍,突然一阵大风乍起,一只玄鸟(燕子)从空中飞来并在她头上盘旋徘徊,当她抬头一望刚好玄鸟产下一蛋掉在她嘴里,她吞吃玄鸟蛋后就怀孕并生一男孩取名大业。实际上这也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因为当时的母系氏族制社会是没有婚姻制度的,小孩大多数都只知其母,并不知其父是很正常的。所以,好多事情都只好靠发挥想象力了。大业是帝舜的大臣,传说是黄帝的九世孙,女修之子,娶了尧的女儿娥皇和女英为妻。据《史证正义》大业即皋陶,传说是东夷族首领之一,是司法界公认的司法始祖,也是上古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也有书上说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的父亲是大业。伯益也叫大费,传说5岁就能辅佐大禹治水的天才儿童,是当时有名的畜牧专家,一个很了不起的圣人,也是鸟夷族的杰出首领之一,能懂鸟语,深知火的用途。舜将女儿嫁给了他,生活在夏朝初的年代。传说伯益生有16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叫若木,被禹封在徐国(现在的江苏省徐州一带),是徐姓始祖。伯是老大的意思,因辅佐大禹有功,被封于费地,所以叫大费。伯益被舜赐姓赢(因传说祖先是吞吃玄鸟蛋而生),在中国上古语言中“赢”即是“燕”,“燕”就是“赢”,两字是相通的。所以赵姓主要的一支出自赢姓,后形成于西周,并以玄鸟(燕子)为图腾。赵姓始祖是伯益后裔造父,现在有些资料说造父为伯益9世孙(也有说是13世孙),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伯益生活在夏朝初,和大禹的年龄相仿。而造父生活在西周周穆王时期(约公元前950年左右)。夏朝经历了472年,夏朝之后是商朝,商朝又经历了645年才到周朝,西周又经历了近百年才到造父,也就是经历了1200年左右,但1200年左右不可能只有9代,估计约48代左右才是比较正确的。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造父生活在西周周穆王时期,主要工作是给周穆王驾车,平时善于识马、养马、驭马。在一次休假途中因逛马市场时看中了4匹骏马并买了下来。后来他根据卖主提供的信息独自去华山又寻得了4匹骏马,然后将8匹马都献给了周穆王。周穆王万分喜悦,并给这8匹马各取了名,有时高兴还赐造父与自己同坐。传说有一天,周穆王又乘这8匹骏马的车西巡狩猎,不知不觉就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现在认为西王母可能是当时一个部落的女首领),这时,东南面的徐偃王造反,而骏马有灵感,提醒了造父。于是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京都,迅速带兵打败了徐偃王。因造父平叛有功,周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桐县北),造父的后代就以封地的名称为姓,世代姓赵,这也说明了当时就有“赵”姓了,不然怎么当时有赵城呢?也就是说伯益是大多数赵姓的血缘始祖,而造父则是大多数赵姓的得姓始祖。
实际上最早被载入史册的赵姓,是夏朝的大臣赵梁(见《上下五千年》有关夏桀灭亡的说明)。夏桀要杀商的国君汤,汤的大臣伊尹派人送美女和金银财宝给夏桀,首先就买通了赵梁,赵梁帮忙说好话,使桀同意放汤。这说明在夏朝的末年就有姓“赵”的赵姓了,可能还不少。这也证明赵姓最早、最有地位的一支应是赵梁的一支及其后代,生活在河南一带。但发展最快、最多、最有实力,家谱也编的最全最细的一支却是造父的后代。
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为周幽王时期(公元前781-770年)的大臣,并且当的官职也不小。据《史记》记载,周幽王在位第二年(公元前780年),王都镐京(今西安西北)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赵叔带大胆给周幽王奏上一本,说现在正是国家有难的时候,地震、山崩、饥荒,大王当务之急应尽快找些有能耐的人来治理国家,怎么还能到处找美女呢?周幽王听后大怒,并革去了赵叔带的官职,于是赵叔带便带领家人到晋国发展去了。后来他的子孙在晋国得到重用,并繁衍壮大,当传到15世孙赵藉时,并建立了赵国(今太原一带,约公元前403年),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约公元前221年),赵国历经180年才被秦国灭亡。秦始皇把赵国最后一个国君赵襄王(赵偃)的小儿子赵嘉和其子赵公辅派往甘肃天水主政西域一方,并得到西域人民的无比爱戴,所以后来形成了天水赵姓的旺族。赵王的大儿子赵迁(赵嘉的哥哥)在公元前228年被秦军大破邯郸后俘虏,也被流放到湖北房县(也有书上说是河南房陵,现无定论),秦始皇把赵国灭亡后,赵国的贵族和平民怀念故国,纷纷便以国为姓,赵姓又得到了壮大。所以当时出现了两支大的赵姓,一支是天水赵姓,一支是涿郡赵姓(宋朝皇帝赵匡胤便是本支)。
二、迁徙分布
1、秦朝以前,赵姓主要在北方发展,因为北方的河北、山西有赵国(统治了180年)。
2、秦初,赵国的皇族有两支分别奉秦始皇命迁往甘肃天水一带和湖北房县一带,也有书上说是河南房陵。但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3、秦末,河北人赵佗建立了南越国,使赵姓在广东、广西一带兴旺起来。
4、东汉末年,为逃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迁居江苏。
5、唐高宗时,中原人赵端入闽开辟了漳州。
6、五代时,河南赵氏有多人迁居安徽、江苏、南海、四川。
7、南宋时,又有两支河南赵氏分别移居江苏、江西,南宋宗室亡国后,江西又是皇族后裔迁居地,但赵姓基本上遍布全国各地了。
8、清康熙年间,郑成功之子郑经曾安置赵姓屯兵开垦,迁入台湾,以后陆续有闽、粤、台赵氏移居海外。以上都是赵姓名人的记载,实际上还有好多的赵姓已散居在全国各地并繁衍了无数的赵姓。
三、郡望堂号
赵姓在漫长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和堂号,如天水郡、涿郡、南阳郡、半部堂、琴鹤堂、天水堂等。因上世纪70年代全国开展的“破四旧”使众多家谱丢失,加上传承不力,导致现在的大多宗支无法知道自己的郡望和堂号。通过我们调查考证,我支赵氏应属于天水郡及天水堂。并且有的族人在七十年代见过族谱,曾记得族人赵东山老人多次说谱中第一句话就是“天水是家”,另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过春节,农村家家都喜欢挂灯笼,本村灯笼上都写着“天水”字样。所以我支赵氏属于天水郡及天水堂是有依据的。不过大家知不知道郡望和堂号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祖先、、、、、、
四、本支赵氏追源
湖北省潜江市竹根滩镇罗赵湾村(旧制安陆府潜江县太和乡荷湖垸)的赵姓本是有古谱的,因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期间破“四旧”时被族人拿出来响应党的号召烧毁了。唯一保存下来的一本在本村赵世祥老人家里1980年左右曾出现过,后因他房屋拆迁,保管不慎等原因丢失,现已无法查找,也给本次修编家谱造成了深深遗憾。好在罗赵湾村70多岁以上的老人们都在小时曾多次听本村长者讲述过本村赵姓是从汉江河的对岸天门市张港镇(1955年以前属潜江县管辖)毛岭村搬来的,于是我们家谱编委组在2009年6月13日专程到张港镇毛岭村四组进行调研。并与毛岭四组的赵氏现任族长赵正新同志进行了交流探讨且收获不小,他们拿出了古谱,为我们提供了荷湖垸赵姓从毛岭村搬迁过来的文字依据。
古谱上记载的一目了然,我宗先祖大约在明末清初(约1640左右)从旧制江西省临江府清江县寓龙岗(现江西省樟树市)迁徙至安陆府潜江县太平垸毛草岭(现天门市张港镇毛岭村,1955年以前属潜江管辖)至今。我宗赵氏迁来第一代先祖是赵锦云,传到第四代赵之谨,根据古谱内容推算约1655年左右出生(很可惜的是古谱过于简单,年、月、日的信息都没附上),在1710年左右搬到太荷乡荷湖垸(现罗赵湾村)居住,也就是说荷湖垸的第一代先祖是赵之谨老人,搬迁到罗赵湾村至今已有300余年。搬迁过来后曾有过辈份,最后三个字辈是“惟、习、文”,约在1820年左右(根据毛岭古谱及我宗字辈推算)曾修编过谱,字辈为“高大光明崇世泽,纯良忠正振家声”,而我宗赵氏族人因生活所迫在1840年左右先后有人搬移天门张港李湖村(赵窑村),仙桃郑场卢庙村、天门蒋场官祭口村(现尚健在89岁高龄的赵光柄老人说是约1900年左右搬迁过去的)、神农架林区红坪镇红河村(正待考证)等地生活并繁衍壮大。这些地方赵姓字辈与罗赵湾村赵姓字辈目前是一字不差。
为了证明毛岭赵氏和罗赵湾赵氏本出一家,不仅有古谱为证,而且通过走访毛岭、罗赵湾村的老者们得知以前毛岭赵氏修祠堂的时候,罗赵湾的赵姓都派代表过去帮忙挑过土、做个工(如本村赵泽华的爷爷赵山保老人小时候就去过)。而且我们这边在1939年修完赵氏祠堂后,毛岭赵氏还派人过来大吵大闹,要这边的祠堂只能挂“赵氏分祠”的牌子。而这两个传说我们在走访毛岭那边的赵氏老人时也得到证实,这说明我们罗赵湾的赵姓是从毛岭搬过来已是无争的事实。
五、前言
家谱又名族谱,宗谱,家乘,谱谍,是记载家族事情和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家族有家谱,犹如地方有志,国家有史也。对尊宗敬祖,睦族兴家,明长幼,别亲疏,传承家族美德,发扬优良传统,都是有重大意义的。同时,它是构成国家历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只有皇亲国戚、位高权重的文武百官编写自己的家谱。如宋朝的《天水堂•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记载。自唐以后逐渐发展到平民百姓也创修自己的家谱。
古人云:盛世修志,和平造谱。时逢国泰民安之际,广大人民群众的尊祖敬宗,尊老爱幼的家族观念渐有恢复,特别是我宗赵氏约在1820年左右曾修编过一次谱后(以后有过几次小修谱),近200年以来字辈已快续完,如果再不续修家谱,我宗赵氏就会成为一个没有家族史的群体,一个没有凝聚力的群体,一个没有亲情、感情的群体。在这个大背景下,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即有族人长者赵东山,赵崇桃,赵世禹等自发组织续修家谱,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可惜苦于资料有限,续谱未果。这说明广大族人对家谱的热切期盼,也说明现在重修家谱的时机已经成熟,大家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行动起来。
经过众多族人的共同努力,2009年5月1日在罗赵湾村赵美山家正式成立了太和乡荷湖垸赵氏家族家谱修编委员会,并推选赵美山为本次修编委员会主任,拉开了修编家谱的序幕。家谱主要是记载家族的历史,因目前古谱丢失,我族掌握的资料甚少,在编谱上造成了不尽人意之处,但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在追求历史真实原则基础上,尽量保持家谱的原貌,并尽可能查找我宗赵氏先人的世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本次编修的家谱我们已打破了传统的修编方式,并有以下重大突破。1.增加了赵姓起源及名人迭事;2.根据男女平等的原则,赵姓女儿的配偶及其子女也可列入家谱中。3.为了便于阅读,家谱内容不用文言文,并适当的加了一些注释。4.在原有14字班派的基础上增加了 字辈。
赵氏家谱编修问世,可慰先祖,可警后世,望众多族人要多加珍惜,编修的族谱只是一种寻亲访友、敬宗尊祖的桥梁和纽带。但不作家庭财产享有和分割的法律依据及凭证。
我宗赵氏族人创业至今,枝繁叶茂,因居住面广,加之修编时间紧,资料又有限,尚有许多赵氏门户未收集进来是在所难免的,敬请族人谅解!但这并不影响赵氏家族的亲密来往,如有在这次编谱中未录入的家族待日后修谱时再编加其中,本次修编家谱只是一个初步的整理,还要靠后世子孙继续探索、修改、补充。同时也望赵氏族人对本谱提出宝贵意见加以规范。
百家姓赵姓起源之赵姓的字辈
姓字辈
天水堂、广西同正(现崇左市)天水堂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
……公(始祖)、天、广、贵 周、-芳 永、文、元、守、-福、武、忠、国、喜、-时、廷、彦邦、光、-孟。应承单、仕-学锡纯单、君-显修体正单、-腾品樊多福-产儒单、洪遥-瑞宝发、安常-昌章恩其、隆-琼扬单。宗、家、-宣、振、祖、继、志、-克、增、长、有、壁、-饶、珍、世、法、秉、-启、日、彰。……
……
据清同治重修《天水堂赵氏族谱》,甘肃天水赵姓老辈份字辈谱为:“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望必显单,立良应之文。”续修字辈谱为:“添心常佑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天水?: 廷顺仲殿汉, 文华志尚贤, 同福临东江,轩辕书继昌,宁河安光者,堂贵显云章。1 元有天印云,万世思文明,开国鸿轩绪,乾坤定朝廷。
15.山东永平府乐亭县安乐 十三甲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
……延顺仲殿汉(底),文华志尚贤, 同福临东江,轩辕书继昌,宁河安光者,堂贵显云章。2 永廷国恩春 兴士克安泰 隆盛利昌。……
[2版! 16.河南省濮阳县郎中乡赵屯村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
……中德永开良 玉树腾光远。廷顺仲殿汉(底),文华志尚贤。永廷国恩春 兴士克安泰、隆盛利昌明 同福临东江、轩。……
================================================
17.
太祖派: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溥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勖永循。
太宗派:元允宗仲士丕善、汝崇 良友季同,厚本懋谦思尚实、式景均宁庆以充。
魏王派:德承克叔 彦,夫时若嗣次古光,生贤廷辅丈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
--==-=================++++++++++++++++++++++++++++++++++
夏汝思继国 元九廷光复 永世振守大 绍先业惟存 敬克承祖德 允在。
==============================+++++++++++++++
19、贵州毕节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
……定、系、页、臣、壁,走、弘、汝、卿、怀,良、师、廷、运、秉,联、朝、映、国、明。安、邦、选、贤、能,德、文、佐、时、昌。……
20、
……福、恒、家、萃。天、水、郡、琴、鹤、堂。……
=============================
又据《赵氏族谱》,山西沁水县赵姓一支字辈谱为:“忠和树德,孝友传芳。”
===========================
又《赵氏家乘》,江苏昆山赵姓一支字辈谱为:“成栋煜坦铉,乾扬迁遇文,以于风鹤锡。”
又清雍正十一年赵伦纂《赵氏宗谱》,浙江萧山赵姓一支字辈谱为:“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忠肃恭懿,宣慈惠和。”
据清乾隆三十四年修《偃师赵氏族谱》,排字辈谱二十四字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元享利贞,纲常瑞祥。”
据民国三年修,1995年新修的《蒙阴赵氏支谱》,蒙阴赵氏字辈谱为“培家立传久,遵圣锡鸿材,鸣升钦汉树,焕在镇源桢,为增钟汝秉,列执巨衍荣”。
1995年由赵成龙续编,巩义芝田镇芝田村《赵氏族谱》宗派字辈谱为:“元业承守德,忠厚都家庭,统绪思善守,兰桂增光荣”。
洛宁吴村赵氏一支从8世纪字辈谱为:“富荣书甲智,新学浩志廉,春光延宗德,立朝大化选。”
洛宁粮赵氏一支从14世字辈谱为:“忠天连成光,元明俊华章,克智洪毓宪,坤健万世昌。”
百家姓赵姓起源之赵姓的宗祠楹联
〖赵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日联冬夏;
雪梦罗浮。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说春秋·贾季称赵衰为冬日之日;赵盾为夏日之日。下联典说隋·赵师雄冬日过广东罗浮山遇一美人共饮,醉卧而醒,见身边乃梅树一株。
中令世泽;
半部家声。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说宋·赵普尝为中书令。下联典说相传其有“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之说。
风高琴鹤;
图绘麒麟。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说宋·赵抃政清廉简易,知成都,以一琴一鹤相随。下联典说西汉·赵充国,图像麒麟阁。
系承造父;
望出太原。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说造父为颛顼帝裔孙伯益十三世孙。
投书饮泣;
留履遗爱。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晋·赵至,少时诣师受业,闻父耕叱牛声,乃投书饮泣曰:我小未能奉养,使老父不免勤苦。下联典自明·赵豫,官松江知府,及去,老幼攀辕,留一履以志遗爱。
图麟世泽;
金城标美。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说汉赵充国。下联典说宋赵抃。
金城标美;
玉尺流徵。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西汉·赵充国,以七十高龄驰马金城,招降破敌。下联典自唐末·赵光逢,以文行知名。时人以其方直温润,称之为“玉界尺”。
派衍天潢;
家传清节。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赵匡胤为北宋开国皇帝。下联典用北宋·赵抃,卒谥“清献”。
箕骑天上;
丝绣平原。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南宋·赵鼎,自题铭旌曰:“自骑箕尾归天上,乞作山河壮本朝。”下联黄自赵胜,号平原君,礼贤下士。唐·李贺有诗云:“买丝绣作平原君。”
冀州世泽;
天水家声。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赵氏来历,西周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去西方巡狩(传说去会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因徐偃王反叛,造父驾车日驰千里,得以大破徐偃王,造父被封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古代称冀州。下联典出赵氏郡望为天水郡。
-----------------------------------------------------------------
〖赵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手持半部论语;
胸罗数万甲兵。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太师赵普,世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下联典出南宋名相赵鼎,有《忠正德文集》。
古为帝王华胃;
今有琴鹤世家。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皇帝后裔。下联典出宋朝殿中侍御史赵抃,清贫如水,只有一琴一鹤。清代赵翼《奉命出守镇安诗》:“剧郡剑牛觇吏绩,傅家琴鹤本官箴。”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故居中堂门额匾上书有“琴鹤世家”四字,即本此。
但愿民安若堵;
何妨署冷如冰。
——赵申乔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文学家赵申乔自题联。
-----------------------------------------------------------------
〖赵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建宋光邦称雄主;
工收擅画树大家。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赵匡胤。下联典指元·赵孟頫。
常山骄子英雄胆;
松雪道人绝妙书。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蜀汉·赵云。下联典指元·赵孟頫。
发棹唱持楫请命;
推针绝绣帛成图。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晋·赵简子。下联典指三国吴国·孙权夫人赵氏。
江上飞云来北固;
湖连沧海欲东游。
——赵之谦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联。
跨虎执鞭号元帅;
舍身抗日称英雄。
——赵之谦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赵公明,人称“赵公元帅”,奉为“财神”。 下联典指抗日英雄赵一曼。
-----------------------------------------------------------------
〖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灵爽永护江原父老;
忠魂犹壮蜀国山河。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三国蜀汉名将赵云庙联。
积善有徵,受德之估;
笃心自守,与道合符。
——赵魏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金石学家赵魏自题联。
虽有周亲,不如我同姓;
谁为宋远,率乃祖攸行。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自赵姓始祖得率于周穆王,赐以赵城。 下联典自宋代开国皇帝姓赵。
乃祖曾将半部论语治天下;
后人当以千秋俎豆祭堂前。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北宋军事谋略家赵普。
门迎珠履,平原之声誉昭宣;
陛锡铜符,京兆之风裁夙振。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战国·赵平原君赵胜,养士三千,下联典自皆着珠履。西汉·赵广汉,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廉明有威。
陛锡铜符,京兆之风裁夙振;
门迎珠履,平原之誉著昭宣。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赵广汉。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赵胜,即平原君。
八百年聚族于斯,宋室同传宗室表;
二千石分符到此,明州来拜润州祠。
——赵佑宸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江苏省镇江赵氏宗祠联。
定天下致太平,除非汉祖唐宗,谁堪伯仲;
说本来论当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东西。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赵氏宗祠联。
祠溯南迁,踵世爵八传,有农部高文、太常恩敕;
门开东向,俯平原三面,见榜山叠翠、剑海回澜。
——赵藩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云南省剑川赵氏宗祠联。
以上为起名网(叶晓峰)收集关于赵姓的来源,赵姓的历史,赵姓的字辈,赵姓的宗祠楹联,赵姓的族谱等相关内容,同时我们还为您提供不错的:赵姓起名,赵姓名字大全,赵氏家谱,各地赵氏族谱大全 等相关内容供你查阅参考。
您还可以使用:强大的免费起名 浪漫的唐诗起名 好听的名字大全 精准的姓名测试
本文《赵姓起源,赵姓的来源》由起名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起名网:https://www.yw11.com)
- 共3页:
- 123下一页
将赵姓起源,赵姓的来源与大家分享:
分享到: 文章赵姓起源,赵姓的来源关键词:起名网免费取名 起名字 起名 赵姓的来源赵姓起源
上一篇:周氏家谱,各地周氏族谱大全 下一篇:马姓来源,马姓起源 看过此文还看过 赵姓起源,赵氏的来源赵姓起源,赵姓的来源赵氏家谱,赵姓族谱 姓黄的男孩名字,黄姓男孩名字大姓汤的男孩名字,汤姓男孩名字陈姓男宝宝取名,给姓陈的男宝宝好听的姓氏姓马的明星姓曹的男明星名字,洋气姓曹的男李姓起名通典,李姓起名宝典姓杨的女明星名字,优雅大气姓杨姓杨的男明星名字,帅气有涵养姓2024狗年韩姓女孩名字大全姓刘的女明星名字,好听的姓刘的2024狗年韩姓男孩名字大全标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