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堂号,是历史上常用来放在姓氏前的称号,也是一个表示姓氏文化内涵的专用术语。如现代语言学家为“郡望”一词所下的定义是:“郡望是某郡显贵世族为标明家族身份而用的称号,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开为“堂号”下的定义是:“厅堂的名称,旧时多指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号。”从历史上考察,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开始实行郡县制,在郡之下统辖着数个至数十个县,形成一个个地域相当广阔的行政区.在一个郡中,由于历史发展的缘故,往往有几个地位较高和影响较大的家族,这些家族由于拥有各种优势,也就很容易成为其他家族所敬仰和崇拜的目标。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郡望,最早所指的就是这些郡中的名门望族,简称郡望。至于堂号,则是指一些望族所居厅堂的名号。由于这种名号实际拥有像郡望一样的影响力和作用,因此后来也与郡望并称.同指那些著名的姓氏支派。
就钱姓而言,著名郡望一般认为有三个,即彭城、下邳和吴兴。其实,就历史发展的情况看,彭城只是钱姓的姓氏起源之地,下邳是钱姓人早期生活的地区,只有吴兴才是钱姓发展壮大的地方。那么,三个郡望在地理和方位上所指又是如何呢?
一般说来,彭城的得名大约与当地在人类社会早期有彭姓部落的人居住或生活有关,或者因为当地是彭祖的封国所在,其最初所指即今江苏北部的徐州一带。相传早在黄帝把天下划分为12州时,这里是徐州的管辖范围,后来夏禹作九州,这里仍属徐州。从此以至西汉时,这里或称徐州或称彭城或称楚,西汉建国以后定名楚国,管辖东至大海、南至淮河、北至泰山、西至梁国之间的广大地区。至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这里首次以彭城郡命名,辖彭城、留、梧、傅阳、吕、武原、甾丘等7县,相当于今山东微山、江苏徐州、铜山及沛县、邳州、安徽濉溪等地,后来,在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彭城郡复名楚国.辖境依旧.东汉章帝时又更名彭城国,管辖范围基本不改。东汉以后,州郡制盛行.当地多称徐州,至隋唐时又一度改称彭城郡,或称徐州彭城郡,但辖境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并一直沿袭至近现代。
至于钱姓人下那郡望,其名称最早出现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由临淮郡改称下邢国,治所下邢(今江苏唯宁西北),辖下邢、憧、唯陵、下相、淮阴、淮浦、盯台、高山、潘族、淮陵、取虑、东成、曲阳、司吾、良成、夏丘、徐等17县,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北至新沂、那州,南至盯胎和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清江市,西与河南东部接壤。东汉以后,当地又改称下邢郡,属徐州管辖.由于在这里北与彭城郡接壤,属于早期彭姓人和彭祖方国的活动范围或统治之地,因此也是早期钱姓人生活的地区。只是在汉魏时期,由于有钱姓人从这里迁出,钱姓在当地的发展并不繁盛。这种状况,直到近现代都是如此。
钱姓人的吴兴郡望是在吴兴郡设立以后慢慢形成的。据《三国志》等书记载,三国时孙吴末帝孙皓宝鼎元年(公元2“年),从吴郡分出阳羡、永安、余杭、临水、乌程5县,从丹阳郡分出故娜、安吉、原乡、于潜4县,共9县,设立吴兴郡,治乌程(今浙江湖州南),以利用当地地势和河流的便利,加强对当地的统治。这一地区,大致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至江苏宜兴以南之地.这里的钱姓人,据《通志·氏族略》、《尚友录》和《万姓统谱》等书记载,是在两汉时期从彭城郡等地迁来的,最早居住在乌程等地,以后才迁居其他各县,并在唐宋时期经过昊越武肃王钱缪等人的努力,使之发展为天下钱姓大宗,其吴兴郡望也后来居上,真正成为天下钱姓人所仰望的最大郡望。
由上述可见,钱姓人郡望虽有三个,但在其具体内涵上并不一致,知名的时间也有先后之分,影响力也有大小之别。不过,三者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则是显而易见的,即以彭城郡望为最早,下邳郡望次之,吴兴郡望又次之。这种特点,也符合钱姓得姓于彭城、迁徙于下邳并最后光大于吴兴的基本规律。
钱姓人的郡望即如以上所述,其堂号则不如郡望那样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且在目前为人所知者亦不多.笔者在撰写本书时仅查知钱姓堂号两个,其中之一即生活在今江苏无锡一代的钱姓人使用“丹桂堂”号。关于这一堂号的来源,据《垠山钱氏丹桂堂家谱,记载,吴越王钱镠30世孙钱维祯受五代宰相冯道“丹桂五枝芳”启发,为勉励族人努力向上、绍兴家业,便以“丹桂”为堂号,其后尊行不改。另一堂号是“万选堂”,出自“青钱万选“成语和唐代钱姓名人钱起的故事,也有激励族人重视学业,以致文才超群之意.至于在一些钱姓家谱上,刊行时又称锦树堂、惇彝堂、燕治堂、清风室等,但这些是堂号还是书肆的名称尚不明了,故这里不加讨论。
总之,钱姓作为著名姓族之一,在郡望堂号上也有其特色。这种特色源于古代,保留至今,以致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钱姓的代名词。
标签: